位於屏東縣境西南區,

原是平埔族鳳山八社之「茄藤社」墾居地;

明清時期,開始有先民移居於此。

清康熙五十八年,東港被歸轄鳳山縣港西里,

初地標是指今新園鄉鹽埔村以東一帶,後東港溪山洪和海浪

屢次襲莊,居民被迫東遷今之地域,即東港溪東岸,

故文人學士雅稱為東津。

至同治初年,街道發展已完全成型,稱之「東港街」,隸屬港東里。

昔日東港溪口寬闊,可泊巨艦,又是與大陸通商轉載重要貿易港,

設衙署、驛站、海陸防汛、興學社,

加上商業航運鼎盛、騷人墨客薈萃,處處呈現繁華景象。

至光緒廿年,今之東港行政區域,已規劃有東港街、太監府、

後堰莊、線尾莊、船仔頭、關帝港、海坪莊、本司衙、三叉河、下?莊、

大潭新莊、土刈厝、南平莊、龜夷莊等十五個轄莊。

明治卅年,設東港辦務署,卅四年改為東港支廳,

大正九年九月改制為東港郡,屬高雄州。

台灣光復後,改東港區署,隸屬高雄州恆春縣,

卅五年隸屬高雄縣,卅九年改屬屏東縣。

東港是由「第一街」延平街發展而來,

而與延平路垂直的朝陽街、中山路,鄰近的中興街和通明街,

所圍起來的區域也都算是東港老街的範圍。

其中的朝陽路,是過去東港最寬的街道,

聚集許多商家和地方小吃。

而朝陽路與延平路交會的媽祖廟口,

則是往年最繁華的地方。

東港朝隆宮,又稱下中街朝隆宮,

其媽祖被稱為「蝦米媽」或「港郊媽」,

為東港七角頭廟之一。

廟原建於東港溪畔,地處當時往來船隻停泊之埠頭。

朝隆宮第一次修建約為建廟五十年以後,

由東港商賈遂集資於現址修建。

《鳳山縣采訪冊》則記錄同治十三年(1874)整修,

一在東港街(港東),縣東南三十里,屋八間(額『朝隆宮』),

同治十三年許漳泉號董修。

1928年,由東港郡第二任郡守宇都宗一召集地方人士,

商議重修媽祖廟事宜,時由布商義元平記李平時、黃福來、

鄭順和、蘇課及其他士紳,負責籌募資金,各地郊行及大陸貿易船戶,

與地方信眾踴躍捐輸,廟方主事者聘請當年只有二十六歲已聞名

全台的黃龜理,前來負責木雕部份,

歷時二年才告成。

日治時期二戰時受盟軍(美軍)轟炸,此廟傾圮殘頹,

遂於1973年集資重建新廟。

廟中保存許多清代,日據時期的墨寶及雕塑。

如清代東港街秀才林玉書、日據時東港首任街長黃景謨以及

當代書法名家的楹聯,字跡蒼勁有力,值得欣賞。

另三川殿的員光、花籃、飛鳳托木以及拜殿前千里眼、

順風耳六尺金身為木雕藝師黃龜理遺作。

古樸精細的工藝,是朝隆宮木雕之寶。

拜殿的藻井,

以水滸傳人物透雕方式呈現,

為東港老字號

松柏雕刻社作品。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