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846.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浯島」、「浯江」、「浯海」、「滄浯」。金

門縣志中記載,浯洲命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福建泉州府晉江有條浯江而命名。

DSC08836.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至於仙洲之名,則是因太武山別名為仙山的緣故。太武山悠然偃臥,俗稱「仙人倒地」。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為了防禦倭寇侵擾,在島上構築城池,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

於是取名為「金門城」,從此「金門」成為定稱。

DSC08837.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有居民始自東晉元帝建武。當時因五胡亂華,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遷住金門。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牧馬監」於泉州,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氏:陳、蔡、許、翁、

李、張、黃、王、呂、劉、洪、林姓屯居金門。

DSC08838.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在金門庵前村豐蓮山一帶牧馬,廣興水利,人口因之日漸繁盛,

後代金門子民遂尊稱陳淵為「開浯恩主」。

DSC08839.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自古屬福建同安所轄,民國四年始創縣治,民國十五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

民國廿六年抗戰軍興,縣府遷往大嶝,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縣政府遷回金門。

DSC08848.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民國卅八年古寧頭戰役之後,暫停縣治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民國四十二年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

民國四十五年金門地區為因應戰地特殊環境需要,開始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

金門縣政府隸屬政委會指揮監督。

DSC08840.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民國八十一年,隨著兩岸關係漸趨和緩,動員戡亂時期的宣告終止,

戰地政務體制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圓滿功成身退,金門回歸民主憲政,

邁向實施地方自治常軌的新時代。

DSC08841.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DSC08849.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自唐代陳淵牧馬啟疆,草萊大闢,歷經宋代朱子教化,自此島上人文蔚起,

歷代科甲鼎盛,進士多達四十餘人。

DSC08842.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DSC08843.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DSC08844.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素為海疆重鎮,台閩交通之樞紐。迄今島上到處佈滿先人遺留下來之名宦故居、欽旌碑坊、

宏偉古墓、肅穆宗祠、壯麗廟宇等古蹟。

DSC08852.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DSC08853.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防衛倭寇而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東南沿海一帶大量興築衛所城,

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即是在這時期所建的城池之一,隸屬永寧衛,但福建都司亦有管轄權

DSC08854.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福建沿海與金門同時設置的千戶所尚有大金所、定海所、梅花所、萬安所、莆禧所、崇武所、福全所、

高浦所、中左所、六鰲所、銅山所、玄鍾所、南詔所

DSC08846.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金門城周長630丈(約2016公尺),城垣高17尺(約5.4公尺)、寬1丈(約3.2公尺),

開有四門,後來城牆加高3尺,又增建月城與敵樓

此外金門城還設有36個窩鋪、數座烽火臺,城內有864間營房

DSC08847.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城內有一個主要的十字街,交會之處有一座跨街而建的纕帶廟

北面祀真武大帝,南面祀關聖帝君,而千戶所署、城隍廟等公共建築即設於附近

DSC08850.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明末永曆年間,金門一帶曾為鄭成功的練兵之地,而在1663年金門被清軍攻陷後,金門開始遷界

三藩之亂期間,金門一度回到鄭家的勢力範圍,但在1680年又被攻陷

DSC08851.JPG - 方至輿圖中的金門

而在此後,總兵陳龍一度打算重建金門城,但後來決定將總鎮署遷到後浦,

金門城地區因而沒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