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吳姓分布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於崇安、建陽、浦城、福州、連江、莆田、泉州、
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廈門、漳州、雲霄、龍岩、寧化、連城、上杭等縣市 。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豐州刺史章大寶謀反,吳惠覺平叛有功,授豐州刺吏。
唐開元十二年(724),河南光州固始人吳圖元,以治書禦史奉命都統節製經略閩疆。
先住福州古橋頭,反又遷居尤溪,子孫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仁祿唐開成進士,官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因避廣 明之亂,徙居惠安大吳。
至今已一千餘年,傳四十世,譽為名宦鄉賢 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於閩南各市縣和台灣、浙江、廣東、四川、
江西、遼寧等省, 以及東南亞各地。
宋代惠安九世十三人登進士第,宋旌表吳德章為孝德大孝子,清光緒庚寅,晉江吳魯欽點 狀元。
唐僖宗中和四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字孝先,隨王審知入閩。同行的還有其堂兄弟:發、 興、瑞、良、斌等五人,
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稱為吳氏六祖。
宋末元初(1249),狀元宰相安徽吳潛之十一世孫吳薪,從浙江蘭溪以孝廉征為龍岩令入閩,為官清正,
未三年即得遷秩,改判潮州,蒞任時途徑海陽探訪祖跡,不幸染疾,其子徙居漳下坡,後裔丕振蕃盛於福建、
廣東、廣西、台灣和東南亞諸國,至今繁衍二十多萬人 ,
水頭東與晉江安海隔安平橋相望,西與廈門接壤,南連石井,北接官橋,地理位置重要,是
漳廈通泉州、晉江、石獅必經之地。
水頭主要姓氏有黃、李、呂、林、吳、蔡、王、陳、高、鄭。
江崎村位于水頭鎮南面,舊屬南安四十都,地處石井灣內,與晉江東石鎮隔海相望,
是晉江南安歷來人文商賈交往的主要古渡口,水陸交通便捷。
全村吳氏人口占70%,達兩千多人。
江崎吳氏屬入閩清溪支派,始祖肇基公于明末由晉江東石鎮坑園徙居水頭江崎。
繁衍至今已二十五世,現本鄉人口二千餘人,并衍派至水頭、康店、後邦、上郎、上圳、田中、托坂、蘇厝、雲霄
城關及世界各地,在臺灣臺南港仔尾,澎湖鎮廣港等地約有江崎吳氏的分支,
這些在族譜內均有江崎吳氏的分支,這些在族譜內均有詳細記載。
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周元王三年(前473),吳被越所滅,季紮子孫緬懷故國和先賢,以國名為姓氏。
季紮後裔繁衍發達,今吳姓各族脈,大多出自季紮之後,故有吳氏之先,始於後稷,肇于泰伯,傳于季紮,
和望出延陵之說。可見季紮是吳姓血源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因季紮家族世居延陵,延陵便成了吳氏郡望之一,
在吳季紮的後裔中,亦有以季紮封地“延陵”“延州”或延為姓氏,這種同時以國名、邑名
為姓氏的現象,在我國姓氏發展史中較為罕見。
延陵吳氏發源地,即今常州、江陰、丹陽一帶。
原吳國延陵邑屬地,其吳氏均為季紮後裔。
延陵吳氏家族人才丁旺,人才輩出,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