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887.JPG - 竹山  連興宮

竹山鎮舊稱「林圯埔」。明鄭時期(1665)鄭經頒布「屯田之制,以拓番地」,延申原本的軍屯至原住民領域,

派遣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門(今斗六市)入墾,越過阿拔泉溪(今清水溪),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里)

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圍里)為根據地,將原居的鄒族魯富都(Luhtu)亞群驅逐至東埔蚋(今延平里),

雙方爆發數起激烈衝突。

DSC07888.JPG - 竹山  連興宮

166810月,鄒族人夜襲圍困竹圍仔庄,林圯與百餘屯丁悉數被殺。

後斗六方面援軍再度掃蕩鄒族人,將所屯墾之佔領區命名為「林圯埔」。

DSC07889.JPG - 竹山  連興宮

竹山的開發自林圯時代,從「下崁」、「竹圍仔」開始,在西元1669年後向「江西林」、「社寮」方面開拓,

這個階段以濁水溪流域為開發地段。

清前期新拓墾的有「大坑」、「田子」、「香員腳」、「豬頭棕」、「福興」、「鯉魚尾」等地,

漢人開墾方向由濁水溪沿岸轉往山麓地區,林圯埔街形成街市,是農產及貨物的交易中心。

DSC07896.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901.JPG - 竹山  連興宮

在清朝中葉後更往山區前進。

開山撫番的實施,從林圯埔至璞石閣的道路開通,竹山成為前進後山地區的首要重鎮,市區繁榮更甚……

DSC07891.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890.JPG - 竹山  連興宮

  

連興宮原名連輿宮,亦稱呼天宮或媽祖宮,奉祀媚洲媽祖,早年本名天上宮,約清代中葉咸豐年間,

經大規模重修之後改名,惟當時仍並用天上宮舊名,

創建年代有二種說法,一為乾隆七年(1742),另一為乾隆二十一年,

經咸豐6(1856)、日治明治40(1907)及民國61年三次大修建,是南投縣歷史最悠久之媽祖廟。

DSC07893.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894.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895.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902.JPG - 竹山  連興宮

連興宮香火鼎盛,歷經多次整建,外觀已煥然一新,

但細看其結構格局,依然呈現出一份古樸典雅、內斂莊嚴的風貌。

DSC07898.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899.JPG - 竹山  連興宮

前殿為傳統廟宇建築,雕樑畫棟,琉璃瓦頂,飛龍燕尾,共有三進,

因年代久遠,建物神像均被香煙薰成漆黑,古色古香。

DSC07897.JPG - 竹山  連興宮DSC07904.JPG - 竹山  連興宮

後殿三樓,凌霄寶殿,奉祀玉皇大帝,左右側配祀三官大帝、神農大帝、五恩主等;

二樓觀音殿,奉祀觀音佛祖,左右側配祀註生娘娘,註生娘娘前有一尊生婆,和十二尊婆者(奶媽)

和境主公、福德正神,兩旁為十八羅漢山座。

DSC07900.JPG - 竹山  連興宮

廟內古物遍佈,如神龕門首的「德佈山海」古匾,左壁外牆邊的「正堂馬示」石碑,

及道光四年記載解決「排夫」被勒索糾紛古碑,

宮門兩側的石獅及其基座,正門及左右邊門的門腳石,宮內圓柱柱礎,樑上飛獅座、斗拱、瓜桶、媽祖像等,

DSC07934.JPG - 竹山  連興宮

尤其是福州溥明的傑作千里眼及順風耳兩尊神像,

是本地罕見的珍品。

DSC07905.JPG - 竹山  連興宮

連興宮位處林埔舊街之內,主要奉祀媚洲媽祖,

因此當地居民多稱為「竹山媽祖宮」,

是以「水沙連、興旺」寓意命名,香火鼎盛,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DSC07903.JPG - 竹山  連興宮

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目前被政府評定為三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