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仁區位於台南市南端,鄭氏於當時的保西里建立書院

教育子弟,因而各方人士遷入,文風漸興,改名為「歸仁里」,

取「天下歸仁」之義。

歸仁區早期是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墾地。

南邊「舊社」聚落聚集成雙現街名「舊社街」,在現今看東村

「楊厝」庄東一帶;荷蘭時代安平、赤崁原民移入在「舊社」

北邊另成「後市仔」聚落;

明鄭時期,曾在保西、大學設立書院,

因而取「天下歸仁焉」之義通稱此鄉里為「歸仁里」。

後來陳、李兩姓在舊社北邊、後市仔南邊之間(今歸仁國小南邊)

開墾新社區,利用舊社十三窯燒紅磚瓦,築瓦厝而居,

因故名「紅瓦厝」。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日本在此地設置「歸仁庄」,

劃歸臺南州新豐郡管轄。

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後,

歸仁庄改為「歸仁鄉」,屬臺南縣新豐區。

1950年裁撤區署,改直隸於臺南縣。

北歸仁的媽廟與七甲古稱保大地區,

早在鄭氏時期就有漢人居住紀錄,地方人文色彩濃厚,

保西代天府,初稱大人廟,位於臺南市歸仁區,

主祀代天巡狩 朱府千歲、池府千歲、李府千歲 ,

民間尊稱保西三老爺,為臺灣民間盛行的王爺信仰系統代表之一,

為三老爺開臺祖廟,俗稱歸仁大人廟,

清康熙年間臺灣縣最弘敞之王爺廟。

與佳里金唐殿、南鯤鯓代天府合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

與歸仁仁壽宮、關廟山西宮合稱作臺灣府城東門城外三大廟。

為保大西里(今歸仁區北部)大廟、西埔、媽廟、

七甲、八甲地區信仰中心。

「媽祖廟」簡稱「媽廟」,因庄廟朝天宮主祀媽祖(天上聖母)

俗稱「媽祖廟」而得名,是典型的「庄名沿祀神名」之地。

日治初期,媽祖廟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媽祖廟庄」(舊制街庄),隸屬於保西里。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媽祖廟」大字,

隸屬於臺南州新豐郡歸仁庄(新制街庄)。

戰後歸仁庄改制為歸仁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改制為村。

境內主要聚落為媽祖廟、王厝、西勢仔、大埔、過港、

過溝仔、鱉穴、大人廟、大學、餅店等。

朝天宮主祀天上聖母,相傳明鄭時期有南潭郭姓航海商人

外出經商,途中遇颶風,船隻擱淺,幸得媽祖娘娘庇祐而

漂流至大陸湄洲,其有感聖母靈澤,遂順道恭請媽祖香火

返台,安座奉祀。

此後媽祖靈蹟屢現,庄民屢蒙聖母恩澤,

遂有建廟之議,於雍正3年(1725)於現址建廟。

此即媽祖廟地名之由來……

說到媽廟,至今仍存數十處紅瓦老厝,

媽廟的張家、林家聚落,

當年都是郭家的佃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