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圮埔(竹山)開發甚早,相傳在明永曆十八年(1664),由林圮率眾經由斗六門入墾,也許是林圮在永曆二十二年(1668)
被殺,使得漢人移民的腳步受挫,遲至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方得納入清朝管轄,設官治理;
並於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前後成為街市,稍具規模。
日治時期實施都市計劃,改畫棋盤型的街道,老街被切割成數段,921地震又摧毀不少古建築;
因此街容似乎有些蕭條,無法跟其他觀光老街相比,但蕭條淒冷也有一種頹廢的美感。
竹山老街目前極罕見類似巴洛克型式建築,
就傳統建築而言,幾乎都是半樓的傳統店家,格局是深間而中央天井的的居住格式。
在竹山路與橫街附近,僅存二家街屋建築,屋面店號,店面格局樓房,是早期高級的商店街。
1911 年,當時在雲林縣樹仔腳堂區傳教的道明會洪羅助神父,聽說這兒的人想學天主教道理,派了傳道員
謝老師到竹山講授要理,慢慢擴展到山坪頂、排仔寮和泉洲寮等地。
大正4年(1915) 屬樹仔腳堂區分堂,然因距斗六較近,因此斗六天主堂本堂余智謀神父展開竹山的傳教工作。
1918年在市街蓋二樓權充教堂,直到1941年發生大地震倒塌為止。
民國42年(1953)年蔡文興主教派謝省躬神父和雅問道修士來竹山開始興建教堂,
聖堂於當年年底完成,民國43年(1954)正式成立本堂,升格為台中區竹山本堂獨立堂區,謝省躬神父為第一任主任司鐸。
堂區成立以後,該年登錄第一筆領洗資料。
謝省躬神父整修教堂及新建神父的二樓宿舍,與增設台灣唯一的中國式聖壇。
教堂建築特色,採用台灣紅磚的傳統建材,堂中以七大龍柱在說明聖日,而為了本土化貼近竹山人,
堂中也祭拜祖先牌位,祭台據說是用李松林大木雕師的作品。
日治時期為了管理竹山鹿谷地區,1905年設置了竹山街役場及1920年郡役所(如同今日鎮公所),
就設在今日的竹山郵局位址。
管理竹山郡的郡役所轄有警支廳、稅務、庶戶及地籍的中心,並指揮丁勇追擊竹林事件的中心地。
此地,為林圯埔的政治中心,為確立中心地籍,日本引進測量位差的儀器,確定本地址與海平面的位差,
特於大正八年立『元標』石碑,以此為地政的測量基準點。
往城隍廟的菜園路上,則有竹山陳氏家族的小洋樓,
幾何式的門窗與欄杆以及三角形鋸齒狀的山牆,充滿大氣。
步入后巷,則又是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