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歷史街區是以往淡水商品的交易中心,也是最熱鬧的地區。除了中正路外,淡水一開始的發展地點是在重建街。
嘉慶年間,重建街以福佑宮和附近的公館口為起點,向北發展至牛灶口一帶,與淡水河成丁字型相交;而稍後發展
起來的米市仔街,就是今日清水街北段。
道光年間,由於北方山丘聚落日益開發,吸引重建街的居民自牛灶口延伸至城仔口,為重建街北段;
因為這段坡路很陡,人們稱為「崎仔頂」。咸豐年間,米市仔街向南段發展形成後街、布埔頭,
後因清水巖落成,米市仔街才改名「清水街」。
淡水清水巖,又稱淡水祖師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八十七號。
主要奉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是大臺北地區四大祖師廟之一,
另三座分別為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瑞芳祖師廟。
相傳清咸豐年間(1851-1861),一僧自泉州府安溪清水巖,奉清水祖師神像來臺,在臺北淡水一帶化緣,
後來此僧離去,淡水士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乃留神像奉祀。
因參拜者眾,翁姓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區中正路)濟生號奉祀………
據說此尊清水祖師神像在一次於今石門區出巡時,顯靈落鼻示警,莊民驚相走報,人人離家圍觀。
突然發生地震,全村屋毀,由於村民盡出,村中無人,竟無人傷亡,而祖師更受民眾崇敬。
在光緒十年(1884)10月,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國軍隊進攻淡水。
淡水人迎出清水祖師助戰,竟然大勝法軍。
淡水士紳李文珪、許丙等,遂在昭和七年(1932)募建「清水巖」以奉祖師。
而本廟地,乃是將附近音樂團體「淡水軒」的西秦王爺廟、碼頭工人祭祀的富美蕭王爺廟拆除,
將神合併於新廟奉祀。
日治時期昭和十三年(1937),淡水清水巖落成,廟貌莊嚴,日益宏大。
淡水清水巖請來了當時名家廖石成、郭塔分建前後殿。
而龍柱更具有古風,一柱一龍,龍首自底部躍起,龍身向下,更顯威猛。
石雕的部分,由張火廣造,火廣卒於任內,其子張木成續雕,多為《封神榜》之人物,技巧高妙。
木雕則由黃龜理、剪黏由陳天乞展現其不凡技藝。
更甚者,祖師廟的對聯、書法皆出於一時名士、名書法家之手。
這使清水巖不但成為淡水的信仰中心,更成為匯集淡水宗教藝術的殿堂。
清水巖祖師廟和鄞山寺、淡水龍山寺、福佑宮皆為兼具歷史背景與文化精神之大廟,並稱淡水四大廟,
前三者已列入文化資產,分別為二級古蹟或三級古蹟。
2015年王鐘銘先生提報清水巖祖師廟列入文化資產,但因廟方意願不高,文化局僅列冊追蹤。
淡水社大謝德錫老師指出,清水巖祖師廟歷史悠久,加上廟裡出自黃龜理、陳天乞等名家的藝術創作,
還有牆上題詩、對聯等文字,幾乎已是當時北台灣的仕紳名錄,確實具資格列為文化資產,
不過是否列入還要尊重廟方意見。
不過淡水祖師廟獲得保留的部分也僅止於三川殿而已;
內殿幾乎是近代改建的成果,
較無文史價值……..
清水巖主要的慶典有:(農曆正月初六日恭祝祖師聖誕之「春季祈安禮斗法會」;
以及五月初五、六日恭祝祖師得道暗訪、日巡(遶境)淡水街區;七月十五日慶讚中元等。
其中,每年舊曆五月初五傍晚開始舉行的祖師公暗訪,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的日間遶境活動,
俗稱「淡水大拜拜」。
清水祖師遶境活動於2013年1月30日經公告登錄為新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