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是鄭氏時期漢人沿新港溪(今之鹽水溪)開拓之據點,

漢人經台江內海溯新港溪,於溪南岸聚居屯墾,因位在郡城

(今台南市)赴北要道而繁榮。

永康在早期稱為「埔羌頭」,來源是十七世紀初期戰國時代的

日本,武士所用鎧甲多為鹿皮,台灣是主要供應地,漢人以米、鹽等

民生品從事商業行為,向平埔族人換取鹿皮輸往日本,

鹿肉做成乾脯輸往中國。

鄭成功登台,先設立承天府和安平鎮,

並把安平鎮南北附近劃為二十四個里,

當時的「埔羌頭」便有正式的記載名稱為「永康里」。

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永康劃歸台南府,

日治時期在永康「埔羌頭庄」設永康事務報委員,隸屬台南州

台南辦務署管轄,後陸續改名為「永康上中里」、「永內區庄」、

「永康庄」。

戰後實施台灣省鄉鎮市組織規程,

將「永康庄」改名為「永康鄉」,

並劃分為十五個村,

龍潭里古名為蜈蜞潭,為古鯽魚潭經蔦松溪流向台江內之河道。

人口約有一萬多人。蜈蜞潭原為鯽魚潭注入蔦松溪的溪道,

清道光三年鯽魚潭潰堤,潭水向南流形成三老爺宮溪上游後,

此地成為漲潮時海水停留處,漸成一長型水潭。

潭以多蜈蜞(水蛭)著稱,故名之。

日治時期分東方近溪邊為前保,西邊為後保。

光復初以蜈蜞潭本部落設為蜈潭村(里),

民國六十四年二月一日,

村民以名稱不雅改稱龍潭至今。

蜈蜞潭庄與王田一樣,荷蘭時期已有漢人入墾,

例如蜈蜞潭陳氏雖傳統上分北頭陳與中陳,

而被永康鄉志頁567記載為,乃同時在乾隆40年代由泉州府

同安縣及安溪縣人來此開墾,

與陳氏約同時到來者有楊氏與林氏,而成為蜈蜞潭三大姓氏。

楊氏更因經營糖業而致富,在龍潭國小南邊蓋有古厝群,

占地1.5公頃。

據記載,楊家古厝建於光緒年間,

惟不知是真為光緒年間,抑或是日治初期。

正身五開間,護龍兩間起,牆體以斗子砌法建造,

斑剝的牆面帶有強烈的韻味。

側面山牆上鵝頭墜有泥塑浮凸如意圖案,護龍之山牆亦然。

正身山牆鳥踏上設有氣窗,為磚砌櫺條窗,窗柱用燕尾磚直立砌成,

雨庇用甓磚磨圓仿生拱出挑,俗稱兔仔耳。

楊家古厝約建於1930年,正身七開間,室仔三間起。

牆體為清水磚以荷蘭砌法建造,

馬背造型寬大厚重以金型及水型為主,

正身的出屐雕飾繁複並有彩繪上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