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陸續有人類從淡水上岸定居,並利用淡水河進入台北內陸,
在今天淡水的港子平、崁頂、鄧公國小、埤島里都曾有他們的生活遺址…….
他們以打獵、捕魚和簡單的耕作為生,過著部落生活,最後形成了一群稱為「凱達格蘭人」的平埔族 。
古時候漢人和日本人的船隻經常路經淡水和他們從事貿易,我們祖先來到淡水,最早就是向他們租地開墾按時繳
「番租」的,也常跟他們的女族人通婚,後代子孫們會稱她們「番太媽」。
時至今天,淡水還有很多地名,是和原住民過去生活有關的,
例如番仔田、番社、番婆林、番仔崙等…也有些地方是他們原來部落所在,如大屯子、圭柔山、北投子、竹圍等,
清代和日治時代曾把所剩不多的原住民,稱為「圭北屯社」。
不過,他們除了在淡水山區還留下少數後代之外,大部份都和漢人同化。
頂圭柔山昔為平埔族社所在,因處地勢高處而冠以頂字。
圭柔山海拔約160公尺,原稱雞柔山或雞洲山,為昔日圭柔樹(Zelkoua Formosana Hay)茂生之山,
圭柔亦稱雞油,即臺灣櫸,屬大落葉喬木,木質硬,可製臼、車輛、船隻龍骨、舵等。
番子厝即傳聞為平埔族人建屋居住之所而得名。
後來由漢人入墾之後,才開始有一些梯田以及三合院形式的傳統民居…….
儒林張氏肇族於東晉末年,有琅琊郎中令後裔宗遷來入閩,約公元420年,居五陵之張林。
張林族裔尊鏡齋為肇基始祖,張鏡齋肇基年代約在五代宋初,生九子,後裔分為九大派系,
即蓮池、上倉、上庫、廳上、樓下、上方、同安、安溪、漳浦,今之子孫遍布海內外,為閩南地區大族之一。
張林位於泉南十五公里處,周遭小山環繞,丘陵起伏,他勢雄勝,村裡張姓為大族,
鱗次櫛此的樓琮叢中嵯立著張氏家廟,堂號「儒林」,是故「儒林張氏」傳名久遠,為晉邑一大望族。
許氏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
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
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
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
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
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相傳四岳之一日伯夷,號稱太岳。
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伯夷的後人文叔于許國(在今河南省許昌市),稱為許文叔。
許是個小國,春秋時為鄭、楚所逼,幾度遷徙。戰國初年被楚國所滅。
其族裔遂以原國名為氏,奉文叔為許氏得姓始祖。
遂以太岳傳芳紀念先祖伯夷…….
番子厝位於丘地之上,眼前有一片梯田;
水光映這天上雲影,
讓這一片水田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