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茂畫風獨特,一氣呵成,作畫筆酣墨飽,善用節奏和韻律表現時間速度和聲音。
他從人物畫出發,旁及走獸和鳥禽,擷古創新,含英咀華,善用中國傳統的筆墨作為傳情工具,以獨特的技法
表達其熾熱的生命。
李奇茂,1925年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利辛縣李家莊)。
於家鄉期間,曾與陸化石習畫;來臺後,入政工幹校美術系,師事梁鼎銘昆仲。
1956年畢業後,於1959年出任母校教職工作;1976年,擔任國立藝專美術科專任老師及科主任。
當還是一位美術青年的李奇茂,除了受「戰畫室主人」梁鼎銘之影響外,他勤於速寫、畫素描,培養了人物畫的深厚根底。
加上個人頗具才華,故於1971年,接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特約,創作百幅有關「國父畫傳」及「史蹟」題材的描繪。
在此經驗中,他透過閱讀史書,蒐集資料,素描人物造型、規劃場景、構圖佈置的準備下,
以水墨畫創作出一幅幅有關國父生平事蹟,以及先賢先烈的壯烈史畫。
這對李奇茂而言,係日後水墨人物畫發展的一個難得紮深根底的機會,也是他確立風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此,李奇茂在題材的表現上,延伸至他所熟悉的大漠草原。
不管是萬馬奔騰,或是蒙人頂著烈日強風馳聘於茫茫荒漠,乃至於老鷹遨遊穹蒼的開闊景象,
這位身材魁梧、性情豪邁的大漢,其水墨風格已進入第二個創作時期。
此時,李其茂逐漸脫離政戰體系之面貌,憑著個人精湛的水墨畫,
活躍於臺灣畫壇與國際之間,可稱得上是一位成功的水墨藝術家。
之後,李奇茂不滿足於塞北人文水墨風格的現有成就,因為臺灣畢竟是他長期居住和熟悉的地方,
對於臺灣鄉村間的民情風俗,他也有極為深刻的感受。
塞北豪情畢竟只是他的理想之境,但臺灣民間的一景一物,卻是真實生活的場域。
於是他毅然決然讓馬祖出巡、歌仔戲、夜市場、茶館和臺灣鄉間的草根人物,取代了壯闊的草原及具英雄豪情的騎士人物,
讓他的水墨畫真正深根於臺灣民間,以表現本土風情和地方特色。
加上他大寫意的風格、瀟灑的筆法、飽滿豐潤的墨色,使得筆下人物無不幽默生動,深深打動人心。
李奇茂別具特色的水墨鄉情,再次展現臺灣本土藝術的趣味。
李奇茂作品個人風格強烈,筆墨和生活渾然一體,反映出常民文化。
在筆墨的運用上則有行草的氣韻,其獨到之處主要是來自我修養及對生活的觀察,在他筆下的台灣常民洋溢
著親切的氣息,可以讓人從中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李奇茂畫風獨特,一氣呵成,作畫筆酣墨飽,善用節奏和韻律表現時間速度和聲音。
他從人物畫出發,旁及走獸和鳥禽,擷古創新,含英咀華,
善用中國傳統的筆墨作為傳情工具,以獨特的技法表達其熾熱的生命力。
李奇茂是個成功的水墨畫家,待人和善且處世圓融;
作品緊扣時代脈動,大膽奔放的筆墨甚具開創性,
在臺灣畫史上,已取得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