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093.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

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DSC03083.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84.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大甲地名由來即(TAOKAS)。

往昔大甲地是為平埔族中的道卡斯(TAOKAS)族所居往。

等漢人移入本地後,他們習慣以平埔族的「道卡斯」來稱呼本地。

「大甲」便是由這譯音而來。

DSC03085.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86.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87.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康熙40年(1701)渡台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

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

山腳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DSC03091.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88.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

尤其是頂店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目前稱之為「舊庄」。

鐵砧山在遠古時代是一個濱海的地方,而大甲則在海底,是一 片滄海。

今日於鐵砧山下縱貫路東側,現在的頂店裡中山路一一五八巷,還能發現貝殼的遺跡。

DSC03093.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94.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91.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雍正12年(1734)林成祖拓墾大甲,興修水利。至乾隆45年(1780)王文清開鑿大甲圳(今虎眼大圳),

灌溉面積多達上千甲;其後並有大安圳、日南圳之陸續興修,對農業之拓墾,助益良多。

水利系統興建後,聚落大多沿著圳道呈線行發展,移民生活亦趨於安定。

DSC03089.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90.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092.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根據大甲村庄史的記載 :

頂店一代的何姓據說是清中葉期間由高美一帶移入,購買從德化到鐵山一帶的土地。

後來黃姓移入,並購買了何姓的一部分土地,之後銳意地經營,終於成為地方大戶…….

何姓的表現反而顯得式微。

DSC03115.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在德化里北側的田中有一光緒年間的何門連氏墓;

再加上德化里黃宅屋後的巷內仍門額為盧江堂的何家三合院 ,

可說明這一段淵源 。

DSC03117.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DSC03116.JPG - 大甲  社尾  何門連氏墓

為了探訪此一古墓,一大清早車子 在田間小徑行進時不慎滑落田埂,

折騰了許久並透過當地村民的協助,才脫離困境。

因而記憶深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