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地區昔日為平埔族道卡斯 (Taokas) 族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以鐵砧山分界,東面是大甲東社,西面是大甲西社。
漢人移入本地以後,開始習慣以Taokas來稱呼本地。「大甲」便是由此音譯而來。
清雍正九年 (1731) ,大甲西社蕃林武力叛亂,十年被清廷敉平。因而大甲西社遂改稱為德化社。
這一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大甲是淡水廳管轄的南界,
等於說當年過了大甲,即是進入了台灣北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版之《台灣府志》曾出現「大甲庄」之名,故可知此時此地尚未十分發展,
清乾隆三十五年由林對丹等人創建媽祖廟之後,此地才做為市街地而漸趨發展;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移至巡檢於此地之後,始稱為「大甲街」。
清道光元年(1821)出版之噶瑪蘭通判姚瑩之《台北道里記》中有相關記載:「大甲街,民居頗稠」
清道光七年時,因有仕紳林聰、林甲成等人首倡於四圍修築城堡,
終於成為大安港的物貨集散市場。
康熙40年(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
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山腳
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尤其是頂店一帶,
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目前稱之為「舊庄」。
話說頂店郭氏,袓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上渡社。
雍正年間,開臺祖郭月偕子訪政與兄郭日相偕渡臺,定居大甲頂店。
至郭玉瓊 (名鉗,字玉瓊,後以字行。)飽讀四書五經,是前清秀才、功賜六品。
郭榮>別號重榮。郭玉瓊之子, 同治11 年(1872)生,昭和13 年(1938)卒,享年66 歲。
光緒十一 年(1885)在頂店開設德春商行經營雜貨。大正5五年(1916)改為德春醬油商店,
為大甲最早從事醬油製造業者…..
明治三十一年(1898)任頂店庄地方稅委員、後任頂店庄保正、總代、水利組合評議員等職。
其子郭金焜, 明治30 年(1897)生,民國67年卒,享年82 歲。
大正元年(1912)自大甲公學校畢業,4 年後在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以第一名畢業。
任教於后里、大甲、豐原等公學校,後擢升臺中師範附小擔任教職,並任臺中師範漢文教師,
大正十二 年(1923)因表現優異,獲頒瑞寶勳章。
大甲人稱「老鎮長」的郭金焜先生,是擔任大甲鎮長時間最長的一位。
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九月三十日從助役任命升為大甲街長。
如今,頂店彈正路旁還留有郭金焜的古厝…..
本篇所提的農安路郭宅,距離郭金焜的古厝只有幾步路之遙。
可惜已數年前拆除,現場已蓋起販厝。
據資料顯示 : 當初該洋樓主人為郭金柱。(PS : 由昭穆上看來,應與郭金坤為同宗 )
如今搜尋網路資料並無有關之報導。
( 照片翻拍自: 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 1993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