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武廟創建於鄭氏時期,至今已超過三百五十年。

主祀關聖帝君,是全臺灣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關帝廟。

祀典武廟,又稱臺南大關帝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

該廟宇為17世紀中葉,永曆十九年(1665)鄭成功子鄭經

於承天府(今臺南市)建文、武、真武、城隍諸廟。

武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在赤崁樓之南,

由關帝廳擴建而成。

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並將全國部分

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並加設三代殿。

受此影響,當時稱為「大關帝廟」的該廟,

改名並晉昇為現今的「祀典武廟」,而該名稱沿用至今。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

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

係為了區別在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

的開基武廟而言。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由臺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

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

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後式微。

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臺廈道陳濱主持重修,

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

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

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

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

一級古蹟名單,祀典武廟名列其中,開始規劃整修。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

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

祀典武廟改為國定古蹟。

祀典武廟座北朝南,建築本體有3層次「三進」,

面寬為三開間,門面窄而縱深極長。

整體建築高大厚重有雄渾之勢,為臺灣早期廟宇風格。

右側朱紅色的山牆綿延66公尺,連接著廟宇本體的各進建築。

平均高5.5公尺,此獨步全臺的長度與高度,

特別能顯現出閩南式建築承重牆風格的厚重感。

另外,從這壯闊山牆亦可見到祀典武廟豐富的屋頂形式:

由最前面的三川門開始,側面有5種不同造型的屋脊頂

繁複地堆疊起伏。此稱之為「五落」。

臺灣少見如此繁複多重的規模,

顯示祀典武廟的地位。

第一進的三川門有設初拜殿;

第二進的正殿前面也設有拜殿的「雙拜殿」格局,

為全臺獨一無二。

山門上並未繪製門神,反而以凸出的360顆門釘取代之,

這是因為列入祀典廟宇才有此殊榮。

後殿西側是觀音廳,

內中奉祀的觀音神像是清代知府蔣元樞

捐獻塑造予府城的3尊觀音像其中之一。

再西邊是清代的民間聯境協防辦事處六和堂,

堂前有棵古梅樹,相傳為三百年餘年前由

明寧靖王親手種植的梅樹。

民國80年(公元1991年)政府補助經費修護「祀典武廟」

並於民國83年(公元1993年)時完工,也是近期內祀典武廟

最後一次的大規模修護。

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

格局之壯偉及地位之崇高,

名列國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