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安區松雅村原名松子腳,原義應是「榕樹下」之意,
因早期全省各地將「榕」寫成「松」音,訛傳至今。
車站牌前仍有一棵正榕,是典型的「榕仔腳」。
雍正12年(1734)漳浦縣石榴鄉攀龍社人林成祖入墾大甲,率眾築大甲圳(疑今社尾溝),開墾社尾、橫圳、水柳、
松仔腳、腳踏、塭寮一帶的土地,歲入穀萬石。
乾隆中葉地圖標示本區域有大甲港,說明當時本地有腳踏港之稱,即為大甲港。
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載大甲堡六十三庄,出現土地公港、腳踏港等資料。證明本地在清中葉為港口功能的聚落。
光緒13年(1887)苗栗縣志載的腳踏港,已因港口淤積,新港已為舊港西邊數百公尺處的塭寮港。
清光緒22年(1896)日本領台後,1月,行政區域重劃,
田心仔、三十甲庄、下大安庄等稱為「下大安區」,以吳心干為庄區長。
另合併頂下腳踏、塭寮、松子腳、橫圳庄等為「五庄區」,以黃炳焜為庄區長。
又以北汕、海墘厝等庄為「大安區」,以吳自瑤為庄區長。
明治35年(1902)5月,頂、下腳踏、塭寮、松子腳、橫圳庄等「五庄區」,
與北汕、海墘厝等庄的「大安區」合併成為「頂九庄」,以吳自瑤為庄區長。
明治42年(1909)大安鄉為大甲支廳管轄,設南、北兩區,北區頂九庄,稱為大安區,以吳自瑤為區長。
南區稱為十八庄區,以李丁財為區長。
由此可見松子腳一路以來的發展……
保安宮位於松雅村,創建於清咸豐年間,供奉廣澤尊王(村民暱稱聖公伯),
附祀太子爺、五穀神農帝、開台聖王,為地方守護神。
自古以來,松雅村人才輩出,紅瓦紅牆的房屋宅舍比比皆是,顯出本村之富裕。
但因年輕人口的不斷外移,農村逐漸沒落,宅舍倒塌,彎曲的巷弄也不再美麗,反而顯得破落與不便。
於是村民配合政府的社區土地重劃,讓整個村莊拆除,重新規劃出棋盤式的格局,
成為全台首座農村重劃社區。
社區中難得的還保留了一棟三合院古厝。
黃家來自福建,並於大正年間修築這座宅院。近年因農村住宅重劃,黃宅雖末遭破壞,
但是道路開闢後,高出宅院地基甚多,使得黃宅好像一個窪地,住家、出入十分不便。
黃宅坐北朝南,有一風水池,並由圍牆區隔內、外埕與邊界,
外山門朝東,為單院落四護式建築,形式完整。
黃宅的正身,中間為公媽廳,正身與護龍交角,有由前簷廊連接左、右護龍的內廊道,左、石護能有證龍廳,
內、外護龍間且有由外門(在正立面)區隔成護龍院。
除護龍廳之外,大部分空間供住家,另於正身、護龍之交角空間提供廚房、餐廳,或者是起居室。
黃宅匠師已不可考,惟其材料與用色大膽,特別是正身的三開間,有由剪黏、交趾燒、泥塑、綠袖花磚、
進口瓷磚作成裝飾,非常精緻,值得前往欣賞。
正身中間兩側的架桐則依台灣傳統大木作,其通隨與束隨且有大量彩繪。
其餘牆面皆以斗砌方式作成保護。
是大安區內除了中庄黃宅,少數保存下來的古厝,
彌足而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