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024.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益源大厝」、「益源古厝」在學術界的名稱為「馬興陳宅」,位於秀水鄉馬興村,

是縣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宅第。

林衡道教授指出其規模僅次於板橋林宅與霧峰林宅,為台灣三大古厝。

民國 74 年內政部頒佈《文資法》,並公布的第一批

「民宅類」古蹟,益源大厝即已列為「二級古蹟」,而依照新修訂之《文資法》則視同「國定古蹟」。

DSC04011.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12.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益源大厝主人陳姓家族開台祖為陳武(即本篇之陳文德),福建省同安縣廈門23都吳豪保官都社人,

清乾隆57年(1792)因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渡海來台傭工。後於彰化城內經商(以檳榔、藥材、畜牧、米穀、借貸等行業為主)

頗有積蓄,甚至遠至今苑裡、大甲、梧棲一帶都已購置大面積產業,為典型「商墾」家族。

 

DSC04013.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14.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至第二代開始致力詩書,後雖無法博取科名,但陳家兄弟仍以捐監生來晉身社會領導階層,擴大家族影響力。

後因台灣道姚瑩指示辦理地方團練需要及陸續獲得軍功,加上中意馬興庄風景秀麗,遂由陳武長子陳榮華於清道光26 (1846)

建成大厝,以作為後世子孫百世共居之地。

 

DSC04015.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16.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然受該年彰化大地震波及受損,旋於次年 (1847) 進行整修。

然而此時的陳家仍以在彰化城內為主要活動地,城內宅第、店屋、園林皆備,

益源大厝的建立並不是因當時陳家成員居住需求所建。

 

DSC04024.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23.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22.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陳武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陳爾溫(榮華)、陳爾良、陳爾恭(元吉)、陳爾儉。

陳武成為富商之後,就遣送他的長子爾溫(榮華公)和參子爾恭(恩安公)二人遠遊京師。

鴉片戰爭時,英艦來襲,陳家率其在梧棲的佃地民團參與禦敵有攻,爾溫因軍功議敘得「布政使司經歷」職銜,

爾恭以軍功叨賞六品頂戴,誥授「奉政大夫」,並追贈其父陳武為「承德郎」,母親趙氏為太安人。

清道光元年(1821)陳榮華娶馬氏,始入墾馬興。道光14年(1834)彰化發生饑荒,陳榮華、陳元吉慷慨解囊,

捐米濟世,獲知府周璽贈「尚義恤鄰」匾及知縣李廷壁賜「募義可風」匾。

 

DSC04017.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18.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陳家並以「尚義堂」為自立堂號。道光20年(1840年)在馬興辦理團練,協助官方防禦。

 

 

道光22年(1842)陳榮華曾協助清軍抵抗英國的侵略,立下軍功。

道光23年(1843)陳家興建益源大厝,至道光26年(1846)竣工。

 

DSC04019.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至第三代陸續考中秀才,咸豐9 (1859) 第三代陳培松更以弱冠之齡一舉中式文舉,將陳家門第大大向上提升。

總計陳家前三世共十六位男丁中,扣除夭折二位,不祿一位,十三人中僅一位沒有功名。

至於有清一代,全族則計出正途文武秀才九名,舉人一名;異途監貢七名,榮銜在身者亦有多位,

功名之盛以當時邑治下約略同期渡台發展的家族來說恐無出其右……

 

DSC04020.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DSC04021.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益源大厝共有五個堂號,分別是「陳益源」、「陳四裕」、「陳復源」、「源慶豐堂」、

「謝年豐堂」等五大祭祀公業,管理陳家的產業。

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前埕有一道院門,門楣上書有「陳四裕」,

益源古厝開基祖陳武生有四個兒子,名為「陳四裕」,

意喻陳家第二代四房皆能富裕之意。

 

DSC04025.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益源大厝」建築規模宏大,比例精美,簡潔素樸,流露出書香門第的風尚宅院,

尤其以寬闊的立面與垂脊相連的優美脊線,匠心獨具,著實令人讚佩。

曾被譽為台灣十大古厝之一。

 

DSC04026.JPG - 快官  承德郎陳文德墓

 

墓在快官交流道附近, 一個叫做山寮的村落旁,

面前是一片稻田,墓前被人闢為菜園。

快官交流道其實並不在快官境內,而是在北邊的田中央境內。

 

以舊地名而言,屬於貓羅保的田中央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