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鄉名由來,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道光年間,中部平埔族大遷移,由於在本地缺乏誘因,因此番社人口流失並不多。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日治時期明治28年(1895)本鄉隸台灣縣彰化出張所(後改為鹿港出張所)馬芝堡;
明治30年(1897),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馬芝堡;明治34年(1901),廢縣置廳,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明治42年(1909),又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官制革新,本鄉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庄役場設於福興,管轄番社、橋頭、外埔、外中、三汴頭、大崙、菜園角、福興、洪堀寮、鎮平、管嶼厝等11個大字,
及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阿力、麥嶼厝、粘厝等小字。
(咸豐辛酉年 清顯考 諡福澤黃公佳城 )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 :
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
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
第十八世的黃鴻?、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
相對而言秀厝位於較偏僻之處,因此設置了一些墓地,
包括了彰化第十一公募及第十三公墓…..
不經意地在秀厝的公墓區內遇到了一些日治時期鹿港地區大人物的墓園, 便略為巡視一番,
果然發現一些古墓,可見此地做為墓地已很久遠。
(光緒丙子年 清源 皇清顯考 忠信留公 ?? )
留氏在中國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氏,《百家姓》中未曾收錄。
據文獻記載,留氏的淵源甚長。漢代有留長孺;三國有留贊,長山人,為吳國左將軍;南朝留異,為陳國永興侯;
南唐時泉州人留從效,領泉漳節度使,封晉江恭王;宋代留正,任左丞相;明代留志淑,任過杭州太守、湖廣布政司參政,
可謂代有人才出。
留氏一族祖居﹝江蘇﹞徐州彭城,漢獻帝時渡江入浙,後裔分居東陽郡之衢州、松陽、青田、弋陽及
南安郡之泉州、漳州、興化、海口、建寧、潮陽、博羅、增城等地。
宋元時期,留氏由泉州遷福全,蔚然成為大族,後經分支陳棣、龍湖崙上、永和旦厝等地,現存人口無多。
溜江村就在福全城南門,相傳五代時晉江恭王留從效未出身時居住於此,故有留澳、留江的古名。
村中現尚存留從效廟遺址…..
(石渠 顯妣 號慈宜 施母陳太孺人墓 )
很特別的燈號 ?
( 魯東 顯祖妣 施媽黃太孺人墓 )
(清溪 十九世顯考 諡錫光 二十世顯考 號初存 謝祖佳城)
依據記載,謝氏族人於清朝道光年間由閩遷台定居,
鹿港之謝氏宗親分有「青蓮」、「溪前」、「福全」三支派,皆為泉州謝氏後裔,人丁興旺、財源茂盛。
鹿港頂番地區的埤頭庄,便是以謝氏宗親為主的聚落,附近因而有謝厝巷之地名。
鹿港有名的甕牆,該戶古厝也是謝姓所有…..
(黃許氏 牽治墓 )
由此墓的建材看來,原本應該是座古墓,
可惜已廢棄 …….
看來此間墓區開發極早,且也許地理極佳的關係,埋了許多知名人士。
想必還會有驚奇的發現,改天再前往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