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賓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博愛特區內的官署建築,
門牌號碼為凱達格蘭大道1號。最初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總督官邸,
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迎賓館,由中華民國外交部管理使用,
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
現今亦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臺北賓館興建於臺灣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官邸」,
除了是總督住所之外,也是總督接待與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
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
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
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之後,
總督官邸曾短暫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官邸,
1950年改為現名。1952年,《中日和約》在此簽署。
2002年展開修復工作,於2006年5月竣工,
並定期開放公眾參觀。
1899年開始策劃總督官邸的建設,由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
同一時期也開始動工建設位於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以及拆除台北城牆與臺北
大天后宮,開闢通往台灣神社的敕使道路。
拆除的城牆石做為總督官邸的建築用材,
文物則取為裝飾庭園之用。
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完工的總督官邸外觀樣式
為文藝復興式風格,主體為凹字型、左右不對稱的形式,屬於磚造與石材
混合使用的二層樓建築,屋頂為木製屋架、石板屋瓦,
一、二樓皆鋪設拼花木地板,外廊道、中央大廣間鋪設英國製的磁磚;
二樓的梁柱皆使用鐵材興建,並用混泥土填充間隔。前後庭園分別是西式跟
日式風格的庭園,占地遼闊。
總督官邸興建十幾年後因空間不敷使用,
且原本木製的屋頂已經遭到白蟻侵蝕、腐壞,
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預算為15萬日幣,
總司營繕的建築師是森山松之助。
整建的這段時間總督就暫時搬到臨時的官邸,
一直到1913年3月31日改建完成為止。
改建的內容有:二、三樓擴建296坪、陽台擴建101坪、
車寄(門廊)增建11坪、大食堂擴6坪。
另外建築樣式也從新文藝
復興樣式變成華麗的新巴洛克形式,
屋頂換成馬薩式屋頂,木屋架已經換成鋼骨;
陽台的立柱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等等,
是第二帝國風格的法國宮廷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