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四百年前,台灣仍是一處尚未開發的美麗島嶼,在中部彰化平原的東南,居住著一群南島語系的平埔族人,
當時有一個富饒的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
在經歷西班牙人、荷蘭人的登台足跡後,明末清初,漢人開始渡海來台,開墾這片美麗新天地。
漢人習慣稱呼平埔族人聚集的部落為社;
而『社頭』即代表當時這裡乃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居住之地,因此得名。
康熙中葉(1698)漢人先民開始渡海來台,先後來到大武社郡(今社頭鄉)開墾。
康熙58年(1719)墾首施世榜廣聚資金開圳引水,完成濁水圳(又名施厝圳,今名八堡圳),流經本鄉。
康熙60年(1721)黃仕卿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至大武郡(今社頭)。
雍正元年(1723),設彰化縣,大武郡堡改隸屬彰化縣。
雍正4年(1727),鄧遜有等人在大武郡(今社頭)開鑿鴻門圳及大高圳,
自此社頭灌溉渠道綿密完備,成就良田千頃,物產富饒直至今日。
乾隆年間,枋橋頭庄街肆成型…….
社頭的第一大姓為蕭,二大姓則是劉。
劉姓居民,為山腳路沿線的福佬客,多數姓劉。
湳雅國小西南邊的「芳山堂」劉氏宗祠,為福漳州客屬,移民墾拓範圍在社頭北邊,
以及東向形成的湳雅、漁池內、崎腳、崎腳內、月眉池、北勢頭、田中央、湳后仔等聚落,
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古厝,包括崎腳劉宅「寧遠堂」、月眉池劉宅「團圓堂」與劉氏宗祠「芳山堂」。
在八卦山麓山腳路旁可發現全台灣最寬闊的伙房群,即崎腳劉宅與月眉池劉宅,
前者有十六條護籠,後者有十三條護籠,據說這是早期移墾過程中族群火拼下,福佬客族群與弱勢族群避居
山麓邊的一種圍聚防衛形式。
劉氏祖先於清康熙中葉來自福建漳州,在此一帶維持有八至九個聚落群,
房子均以背山﹝八卦山﹞面水﹝八堡川﹞的局勢做配置,四周並栽種多層竹圍形成防禦體系。
崎腳劉宅被堪輿師判定為「毛蟹穴」並在左右內護籠特別設計將前後房子相連接成「相揹厝」,
形成像毛蟹的兩個大螯,外護籠則是其他小腳,正身即為蟹身,取名「寧遠堂」座向為座東向西,四周原有
大片濃密荊竹林,由於宅邸加建,目前宅前栽種一大片芭樂園,宅後則是龍眼樹林。
沿著山腳路行走著,會發現山腳路上有一座相當精緻的荷花池,這座取名「魚池內巷」的荷花池,
就是這裡的地名,也是協和社區庄頭之一。
距離山腳路不遠的巷內,有一古厝,明顯是日治時期的融合西洋語彙的民居建築風格……
鵝黃色的外牆加上粉綠色的窗櫺,乍看竟有一種普羅旺斯的印象。
此地鄰近崎腳,研判可能是寧遠堂所分出來的劉姓房派。
文獻資料上,
竟完全不曾見過相關的報導 ?
然而從建築的精美情況看來,
屋主人應該也是昔日地方上的重要人士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