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活動範圍內

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以來漢人

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同治初年(1862-1864)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街。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但傳統的堡里、街庄體制依然維持,

1920年前設番社區、前大埔區。

大正九年(1920)臺灣地方改制,

廢除堡里、街庄而改設街庄、大小字。

兩區合併設置番社庄,隸屬臺南州新營郡。

舊制各街庄則改稱為大字。

戰後初設「番社鄉」。

後因地方認為鄉名粗俗,易被人誤會,

故採山在該鄉之東之義,1946年改名為「東山鄉」。

頂窩,是東山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聖賢里西半部。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頂窩。

日治時期隸屬哆囉幗西堡的頂窩莊,早在清時已是人口鼎盛街道繁榮,

住戶千餘分頂窩莊與下窩莊,並築牆防盜守備,挖井十三口,原位於龜重溪畔,

緊鄰今柳營區五軍營里北方,

頂窩南方舊地名下窩,傳說因瘟疫肆虐疫疾流行,

居民遷往頂窩導致聚落逐漸衰頹,房屋棄置倒塌,

如今經重劃,築堤防原貌已全改變。

頂窩是由新營沿著南100線跨急水溪往東山首先抵達第一個部落,

西北邊有急水溪南邊龜重溪環繞,形成一個曲流,頂窩就位在凹岸,

因此窩指的是凹暗處之沖積平原地形……

1927年盧家祖厝落成。

盧家祖先盧天水當年家業龐大,擁有製糖的糖廍。

當年為起造現今原址房屋,建材取得遭遇瓶頸,

南龜重溪、北有急水溪環繞四面交通困難,唯有自建瓦窯、

磚窯、燒製各項使用建築材料,每一磚、一瓦皆自製生產,

泥、沙來自臨近急水溪取得方便,

過程中曾招募溫州師傅技術指導,

動工起造費時八年始峻工。

育有兩男,長子盧澤仁,

日治時期曾擔任保正一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