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為內政部評定之「台閩地區古蹟」,

也是直轄市定古蹟的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的廟宇。

廟宇建築採用中國佛寺傳統建築,周圍環境清靜典雅,

並在大正4年(1915)建大雄寶殿,外貌仿照日本奈良大佛寺,

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

為全台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2座寺廟之一,

關於大仙寺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據說當時創寺的參徹禪師

從福州鼓山迎奉一尊觀世音菩薩來臺,某日來到白河仙草埔時,暫將菩薩像

放於一石上,之後要前往他處時卻發現菩薩像彷彿被黏在上面一樣無法移開,

禪師認為是菩薩有意在此渡化大眾,

遂在此結廬講經,是為大仙寺之始。

第二種說法是創建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之說,

相傳明永曆二十年(1666),參徹禪師受到陳永華邀請來臺講佛法,

駐錫於赤山龍湖巖,成為龍湖巖的開山祖師。

後來在康熙四十年(1701)路經關仔嶺,見此地山明水秀而決定結廬定居。

之後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從龍湖巖迎來一尊觀世音菩薩,

因禪師深獲重人敬仰,遂集資建廟,是為後來的大仙寺。

而根據大仙寺所藏的《大仙巖沿革三字經》記載:

「……肇建時,康熙君,四十年,名僧侶,參徹師,福建省,

出龍岩,身佩佛,渡海來,地遊遍,到岩井,憩石几,佛不動,

知有緣,居此地,草庵建,此為先。……」

可知寺方本身是採信第一種說法,

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

大仙寺的開山祖師均為參徹禪師。

大雄寶殿整體外貌仿日本佛教建築,

內部主導為北部漳派首席大木匠陳應彬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

可說是以閩南寺廟建築為體,以日本佛寺外貌為表。

進入大雄寶殿,在挑高的建築空間內,直上屋架、

高聳的朱紅色龍柱,是視線無法忽視的第一印象。

這六根彩繪的蟠龍柱,

出自學甲彩繪名師李漢卿之手,

大雄寶殿後方,供奉的是韋馱護法,除了保護佛法外,

也肩負著驅除邪魔的責任。而在神像後方,是潘麗水畫師的作品

「大悲出相圖」,繪製的是《大悲咒》咒語中的諸佛法相。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立誓以大悲之心,

消除眾生的一切罪孽,於是涉世度生,

以各種形象顯現在塵世間,普度眾生。

大雄寶殿後方,左右兩側為寺方隔出的儲藏空間,

門版的長方形空間,最適合的莫過於人物彩繪,於是李漢卿畫師

繪製了「達摩祖師」、「鳥巢禪師」兩位禪師。

旁邊則畫了山林場景的「虎溪三笑」和「山居來客」。

殿後匾額「碧山彩雲」的下方,畫的是「龍宮入定」的度化故事,

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接受「迦羅龍王」及「目真鄰陀龍王」的請求,

來到龍王的宮殿入定七天,期間風雨不停,天氣寒冷,

龍王為了保護佛陀不受風寒侵害,以身體環繞佛陀。

大雄寶殿後的門板隔扇彩繪,靠近中門處為「九年面壁」的達摩

與「布袋尊者」的彌勒佛,兩側為佛門子弟「聚石談經」、「芭蕉如書」

的潛心進修,是府城彩繪名師潘岳雄的作品。

除了彩繪作品外,

個人特別鍾意寺內的石雕作品……

此為該寺保存下來最有古意的一部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