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店水庫位於高雄市燕巢區小崗山東麓與岡山區、
田寮區交界之阿公店溪上,主要功能為防洪與農田灌溉,為二次大戰後
臺灣最早完成之水庫;
公共給水部分,因水庫嚴重淤積及集水區污染,已停止供應;
湖面廣達六百公頃,溢洪口採「天井式」漩渦出口,經暗管隧道
排向阿公店溪,凸出水面的喇叭口極具特色。
阿公店水庫為台灣唯一
以防洪為主要目標的水庫,
大壩全長2.38公里,為台灣最長者,
並曾是遠東之冠。
阿公店水庫興建始於日治時期1942年,後因洪水破壞而中止
興建計畫,戰後由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接收續建,1947年臺灣省政府
建設廳水利局成立後加緊興辦,1953年完工。
然而自完工運轉後,由於上游多泥岩,導致嚴重淤積,
水庫有效容量由2,050萬立方公尺銳減為590萬立方公尺,
不僅防洪功能不彰,亦嚴重威脅到大壩之安全;
集水區內多養豬戶,亦導致水質嚴重劣化。
因此為恢復水庫原有防洪、供水功能,
1997年開始執行「阿公店水庫更新工程計畫」,
1999年騰空,進行大規模庫底浚渫,並興建越域引水路
引旗山溪水,增設越域排洪道,將百年以上頻率洪水排放於二仁溪,
並實施集水區養豬廢養;更新計畫目前已接近完成,
2005年底恢復蓄水,2006年6月重新啟用,
並在每年六月到九月汛期時實施排空防淤。
阿公店水庫由於庫容區位處平原,呈淺碟形,
水位變化不大,設有兩座排洪設備。
阿公店水庫以防洪為主,兼具灌溉、給水等多方面的功能,
其天然的湖光山色更是具備觀光潛力。
壩堤中間有一座巨型溢洪管,非常特殊,
是本省少見的天井自然溢洪設施,狀如喇叭,當水庫水位
超過溢洪口,湖水自然流入天井至自動排洪。
這個天井自然溢洪設施經過改建,取名為「龍口吞泉」,
成為阿公店水庫風景區的重要風景之一。
當晨煙、青山在遼闊的水面上倒影逐波盪漾,
這樣淡淡的景致,足吸引人呆立享受閒情。
阿公店水庫十景包括:日昇蓬萊、荷塘曉風、崗山倒影、
長堤夕照、龍口吞泉、水漾釣月、煙波虹橋、竹林伴騎、
樹影果香、晨鐘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