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官區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自鄭成功渡台後,便有福建漳州富豪王梓率王、鄭、蔡、歐、蘇各姓同移居此地,
由於頗有眾望,而被尊稱為「梓官」;二是認為「梓」指「木匠」,因昔日此地造船業發達,尊稱造船的師傅及木匠為「官」,
以此地為造船師傅及木匠的集中地,故名為「梓官」。
據考證第一個說法較為可信。
日治時期此地初設「梓官區」,後於1910年併入「彌陀庄」,並於1920年劃歸高雄州岡山郡管轄。
戰後初期為原高雄縣彌陀鄉的一部分,後於1951年4月自原彌陀鄉分設為梓官鄉。
2000年12月縣市合併,更名為梓官區。
赤崁是梓官區的三大舊部落之一,
目前的行政區劃為赤東、赤崁、赤西三個里,
這地方鄰近「蚵(子)寮」。據說當時是以典寶溪口為界,溪口以北叫頂蚵子寮,溪口以南叫下蚵子寮。
下蚵子寮的居民經過明治晚期的一陣暴風雨及海水倒灌後,已經全部搬往別地。
所以,現在所稱的蚵寮,其實就是早先的頂蚵子寮的部分。
赤崁地區的地形就像波浪一樣,高低不平,加上土壤是赤紅色的,所以地名就叫「赤崁」。
赤崁村落,處梓官鄉之西陲,濱台灣海峽,自古以漁船吞吐為主。
昔時地質呈赤赭色,復因地形高低不平,狀如波浪起伏,先民故以「赤崁」命名。
是時,因地緣毗鄰鄭成功建承天府(今台南市)之地利,施行寓農散兵政策,屯田漁鹽開發區域,北至輥鰭,
南迄授中港,時有郭、王、李諸姓數十人,戒守於此,亦防亦耕,農漁兼蓄,漸具規模,嗣鄭氏三代煙台垂二十二年終,
清廷接轄,原駐防士兵,心不復歸閩,賡續墾殖定居,於赤崁闢港口、設糖廠,便利閩台交易。
由於與海相鄰,在天然災害的侵襲之下,海浪吞噬了陸地,日積月累造成了民房的流失,自從堤防建造之後,
情況已有改觀,惟大自然的威脅,仍難撇開居民的夢魘,年 輕一代人口紛紛他遷,另謀發展,遂留下甚多無人管理的空厝,
這些古厝多已破爛,不過亦有少數還相當完整,可供憑弔,
古厝中最具代表就是劉家古厝,以及劉家洋樓…….
巷內弄則有郭姓的三合院等,仍維持得古色古香。
先人生活習俗與居家環境的蛛絲馬跡,
從這些遺留下來的古厝造型中,隱約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