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大覺禪寺,或稱大社大覺寺,簡稱大覺寺,舊名翠屏巖,是大社觀音山風景區內的佛寺。
相傳清治時期康熙年間,有蘇、林兩姓為卜葬祖先,各聘風水師尋找墓地。
先來觀音山的風水師找到一處穴眼,斷定為「將軍座帳」寶穴,就在穴眼埋方孔錢作標記;
後至的風水師,也相中此地,認定為「國公點兵」寶穴,在穴眼釘鐵釘為記號,巧好釘中錢孔。
動土當日,兩方爭執都是自己先相中,各埋有銅錢和鐵釘為信物。
鳳山知縣楊芳聲裁決此風水地只有觀音佛祖才適合,於康熙廿八年(1669)將地充公建寺。
該地山景在清治時期是鳳山八景的「翠屏夕照」。
《鳳山縣采訪冊》記錄光緒二年 (1876年) ,由恩貢生蘇懷珠募修。
日治時期,由日僧東海宜誠常住,大殿為1924年所建設。
1925年,日本天皇贈與緬甸白玉釋迦牟尼佛像。
1956年左右,兼任竹溪寺及慈雲院住持的眼淨師擔任住持,願定尼師擔任副住持,當時得地方人士協助,全力建設。
1959年,由東海宜誠與義敏法師弟子、兼任高雄市龍泉寺、高雄縣白雲寺住持的隆道法師擔任住持,慈靄法師任副住持,
募資重建,將原有寺宇全部拆除,大興土木,與管理人巫水陞籌劃興建後殿。
1964年,從巖廟改為正式命名為「大覺寺」。1973年增建前殿。
1975年起,默如法師在此寺常駐四年半以上,
曾讚賞來此寺的天乙尼師敢要求大覺寺的慈靄法師也要頂禮,
讚美「不啻觀世音現女身」。
1997年,聖岳法師接替慈藹法師擔任住持,讓寺貌煥然一新,
任內先後完成大覺寺天王殿、羅漢殿、圓覺殿、大雄寶殿及二十諸天。
祭祀圈轄有範圍含蓋大社鄉、仁武鄉、楠梓區的十三個聯莊組織,
同其他巖廟以觀音普度陰靈的信仰特性,與莊眾的神廟成對,構成陰陽具備的宗教網。
前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此寺已非舊觀,因處觀音山風景景區入口,環境清幽,
仍是當地最富盛名的佛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