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舊稱「阿里港」。清康熙年間,一姓氏不詳而名阿里者,在下淡水溪畔販賣冷食,是此地最早的移民記載。
康熙末年,總兵藍廷珍及其族弟藍鼎元奉命平定朱一貴事件後,其麾下數百名士兵卻不願離開,藍鼎元長子藍雲錦
亦留在阿里港從事開墾;雍正年間亦有藍仲觀、莊鄉生等人率族人來此開墾,因而逐漸形成聚落。
根據伊能嘉矩的考據 : 阿里港街,在港西上里港的西部,清康熙五十年代閩人開之。
乾隆年間已有「阿里港街」之稱。
乾隆五十一年厭惡滿清派來台官吏貪污腐化而爆發林爽文事件,
其中的要角抗清英雄莊大田, 就住在現今里港鄉里港大橋下東方的「篤加庄」。
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行的《(重修)鳳山縣誌》所記載的:
縣丞署在阿里港街,原在港西萬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縣王瑛曾奉文移建。
里港被二重溪一分為二,溪北地區在日治中期廢縣置廳時設為土庫區,溪南地區則為阿里港區,
皆為阿緱廳阿里港支廳(該支廳範圍為今之里港、高樹、鹽埔、九如)所轄。
大正九年(1920) 台灣地方改制,將土庫區與阿里港區合併,並易名為「里港」,
設置「里港庄」,劃歸高雄州屏東郡管理。
戰後初期劃設為高雄縣屏東區里港鄉,1946年屏東市升格省轄市,屏東區署改遷至里港,
隔年廢屏東區,改為縣直轄。1950年屏東縣成立,為其所轄至今。
位於里港接東邊不遠處有個名為鐵店的村落,蘇家古厝則為位於舊巷之內…….
鐵店村昔日稱打鐵庄或打鐵店,即舊時有唐山老師父在此開打鐵店而來,
光復後改稱鐵店村,村民以閩籍為主,居民務農為生。
武功乃漢朝縣名,屬於右扶風。右扶風本為秦朝的內史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
又於太初元年(前104),將其改名為右扶風,三國魏晉時再改為扶風郡。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一年(487),把武功縣從扶風郡分出來,升格為郡,
管轄地區主要在陝西省武功縣一帶。
然而蘇氏子孫何以用「武功」為堂號呢?
原因是蘇氏後來從河內遷到陝西武功,家族從那裡開始興旺起來,「武功堂」便成了蘇姓堂號。
文獻上有關里港蘇家的資料幾乎闕如;
然而在搜尋阿里港街庄長相關資訊時,竟有重大發現………
明治三十一年 (1798) 蘇長三 阿猴辨務署阿里港街庄 街庄長
明治三十八年(1905) 蘇呈五 阿緱廳阿里港區 街庄長
話說日治初期,當局所聘任的本地街庄長,
通常若不是當地的仕紳、不然就是地方上的總理或是領有功名的人士,
推敲起來,
這裡所講的蘇家極可能正是當時還頗有權勢的家族。
〈人民賞與之義報告〉紀錄:明治31年4月23日,阿里港憲兵屯所兵力僅10員,防禦力薄弱。
土匪探悉此情,乃動員六、七十名襲擊阿里港街。
事發之時,憲兵屯所長令藍高川、藍高全、蘇呈五、吳宗海、柳先恭等五名地方仕紳組織自衛團,
並協助憲兵指揮阿里港街內的壯丁共同防禦。
在兵、民合作下,終於成功擊退了來犯的賊人。
當局認為這些仕紳的義行,可說是一般人民的模範,遂依警察賞與規則給予賞金。
位於鐵店村的慈龍宮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興建,
與大武洛慈天宮、福興庄興隆宮同為燕巢鄉角宿村天后宮香火而來,
然最初興建之廟宇極為簡陋,於是該村有志爰集耆老協議募款於大正十一年(1922)重修。
昭和十二年(1937)再行重修,奉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當時的管理人是蘇涼,
民國八十九年(2000)十月七日信徒大會慈龍宮組織章程呈報縣府,準備查後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會蘇坤海。
由此看見,
鐵店村的蘇家是當地的望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