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643.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橋頭」最早叫做「小店仔」,那是因為在某一座橋邊有二、三間小店,供應往來客商所需的用品而得名。

明鄭時期,明鄭部隊於全台各處實行屯田制自給自足,以明鄭軍隊形成了全台最早的漢人部落,現今橋頭部分

地名起源也受明鄭屯田部隊影響,

如中衝鎮屯田地(中崎里)、畢宿鎮屯田地(筆秀里)、殿兵鎮屯田地(六班長)。

 

DSC05631.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32.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此三地沿中崎溪(中崎溪的下游區民稱為五里林溪)而下,可證橋仔頭漢人的遷入是由中崎溪沿岸開始,

其中以中衝鎮最早形成區域中心,有句俗諺說:「有中崎厝、無中崎富,有中崎富、無中崎厝。」

意思是說擁有中崎厝的主人,其富庶無人可敵。

 

DSC05635.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另外經由成功大學歷史系黃典權教授考據,在筆秀里亦有全台最早神主牌

後來,清朝時期為了引中衝崎的水灌溉仕隆一帶的水田,就在小店仔街(今天橋頭村和橋南村交界的地方)

開鑿一條大圳名為仕隆圳,圳上建造一座拱型設計的允龜橋,

從此人們就習慣稱呼小店仔街為「橋仔頭」。

 

DSC05633.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34.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1920年地方改制,橋頭屬楠梓庄。

1943年楠梓廢庄,橋子頭、中崎、林子頭、仕隆、九甲圍、頂塩田、五里林、白樹子幾個大字遂併入岡山街。

 

白樹子一帶先民遷入以朱、戴、王三姓最早,以墾荒務農為主,在村落房舍四週植林種樹,

一方面可作防禦盜賊,一方面可乘涼避暑,種植樹林是一種略呈白色榕樹(俗稱『松仔』),

後人顧名思義則稱之為「白樹仔」,另有一種說法,此樹種為「山柑」。

 

DSC05636.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37.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清光緒年間原屬鳳山縣仁壽下里白樹子庄,大正九年(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庄白樹子,

轄區內包括白樹子、德松、仕元、三德里民國三十六年本鄉成立逐成白樹村。

民國99年改制後變更為白樹里。

 

DSC05638.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41.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境內的代天府祀奉迎自大湖莊碧湖宮之池府千歲,為同安移民共同信仰之神明,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於清嘉慶六年首先進駐本里,原是王姓村民祈歸香火在家供奉。

 

DSC05639.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40.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嘉慶九年日漸獲信徒崇敬,光緒二十一年日軍侵台,本區居民被殺者眾,而本里卻獨無所損,

信眾以為奇蹟,於是集資起建神廟,民國六十六年再度擴建始成今貌,其底層供民眾活動之用,

二樓奉祀主神池府千歲,三樓供奉三宮大帝,北斗星君,南斗星君等神祇,

為本里共同信仰中心。

 

DSC05642.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DSC05643.JPG - 橋頭  白樹地區傳統民居

 

廟左前即有一王氏古厝— 「太原堂」,不知是否即前文所提之王姓村民的家 ?

 

樹社區入口旁的古厝,門額細緻美輪美奐,

可惜左護湖已遭違建遮蔽,無法窺其全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