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位處重要的交通要道,

大東門位居其中成了一處富有台南地標感覺的圓環,

東側門上寫著東安門,西側寫著迎春門,

城門維護的非常好,當時捍衛府城攻擊敵人的射擊口依然如初,

夜間燈光亮起時有如台南的凱旋門一樣的華麗。

清雍正元年(1723) 台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

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清雍正3年(1725) 開始興工。

清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

清乾隆23年(1758) 因木柵城垣腐壞毀損,同知攝縣事宋清源曾重修。

到了清乾隆40年(1775) 台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

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

清乾隆53年(1788)再將大東門城台加高,台上建城樓,

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

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

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

於清乾隆58年(1793) 竣工。

大東門為市定古蹟,於清雍正年間始建,原為木柵城。

清乾隆元年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

在清雍正時期建立,位於台灣府城的東郊處故命名為大東門,

又稱迎春門、東安門。

城門上的女兒牆有許多眼口,作為駐兵射擊之用,

也是捍衛府城的防禦處。

東方在古代五行觀念中屬「春」,而每年立春之時會在大東門外

舉行盛大的迎春禮,這是農業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習俗。

立春前一晚由官員舉行盛大的祭春牛儀式,有塗上五行色的春牛、

竹編芒神(春牛圖裡的牧童),並鞭春牛勸農,

乞求豐收平安、風調雨順。

大東門是台南市內三級古蹟,

為了保護城外往來商人、農人、攤販不受官兵勒索,

大東門鑲有一個石碑,保護城民不受勒索的命令。

清道光28年(1848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

「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

民國64年依原貌整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