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又名后勁、后硬、後硬等,位於今高雄市楠梓區,名稱的由來是因明末時鄭成功的「後勁部隊」
曾駐紮於此,當時駐兵的分布為前、後、左、右、中五『衝鎮』,其中前為『前鋒』,後為『後勁』,左為
『左營』,右為『右衝』或『右昌』,中為『中權』。
而其他以「後硬」稱呼的也是基於軍事上的原因,由此觀之,本區為當時之軍政重地殆無疑義。
由於有深厚的軍事背景,而後清朝時期有郭姓墾戶大招內陸人士來台墾殖,所以後勁地區於清朝到日治時期,
移入了大量的墾殖人民或佃戶,而據資料顯示移墾進入的居民大部分來自大陸漳州地區,此時的後勁已逐漸形成
一個庄頭,且後期甚至發展出商業街道(後勁街)。
在現有文字歷史的記載中,後勁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農業化開展,卻是到明鄭時期才有較為明確的紀錄。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擊退荷人,號召閩粵移民墾殖台灣;
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繼位,附陳永華之議,實行「屯兵制度」,於安平承天府(現台南)為中心,
紛向南北拓殖開墾,農閒之時則武訓,以圖長治。
當時後硬(即現之後勁)則是其中一個屯兵之地,與前段所說的前鋒(現前鎮)、左鎮(現左營)、
右衝(現右昌)同為明鄭時期屯兵之所。
日治時期,因應保甲制度的施行,後勁遂轄於台南縣鳳山辦務署半屏里之轄區。
日治中期大正十三年(1924) 高雄郡升格為市,楠梓改為岡山郡管轄;日治後期將後勁編入高雄轄區,成為後勁區。
直至二戰後,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後勁併入楠梓區,後勁舊部落遂被劃分為四里。
後勁地區(此處所指的是後勁舊社內-錦屏、玉屏、稔田與金田四里)早期的居民大多由大陸漳州過來
的移民者,所以早期的後勁帶有相當濃厚的移民社會色彩,例如明鄭時代後勁地區突發瘟疫,移居後勁的漳州人
便回唐山將保生大帝奉請來庄內。
根據既有文獻顯示,後勁地區的屯墾也是伴隨著鄭成功的軍隊屯駐而來的,所以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們
大多是具有相同血緣或是姻親關係。其中又以陳姓、黃姓、蔡姓、林姓、鄭姓等五姓為大姓。
後勁古厝的分布,是可依照姓氏做區隔的。這在 許多舊聚落中都有這種現象。
從後勁東路到高峰 街一帶多為林姓家族分布。
其中的林家三房祖屋 ,正是這一區內最精美的古厝建築……..
此為林惠安家族的三房祖堂,因為經商致富,所以財力雄厚。傳聞是賣 掉 13 甲地興建此宅。
這座大宅建於日治初 期,面寬為五開間,左右有二伸手,也是二護 龍。
為當時後勁最著名的匠師余寡承包興建,並與其兒子余憨對場興建。建築精彩,規模也較一般民居宏大………….
林喜是後勁林家的開基祖,福建同安人,乾隆年間來台,原落腳台南歸仁紅瓦厝,後遷居後 勁。
本來也以務農為業,卻積極栽培後代子孫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
其中最著名的為林惠安,及他的兩個兒子啟心、啟泰。
傳聞林啟心為明經進士(貢生),林啟泰為生員(秀才)。
林家 遂成為主導後勁從清中葉到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近代化發展的仕紳家族。
林惠安據説是進士,曾任有官職。但是根據史料晚清進士名單並無此人。
會有林惠安 是晚清進士的說法,是來自他的墓碑上的文字,但人死為大,也許是後輩自行替先祖由
貢生 加冠進爵成進士。
( PS: 一般稱貢生為明經進士 )
正身前廍口為四架進深,由四組廍口棟架組成,屋簷出三挑。
廍口內大通與外部出挑是以整 隻木材製成,大通下有通隨,上有肥胖的瓜座騎在上面。
這是採用疊斗的方式抬高屋身的高 度,顯得更莊嚴更有氣派。
一般傳統民居的門多採板門,而這棟安邸卻採少見的木格扇門,
門楣還有八仙彩繪,可惜多 已褪色。
卻仍難掩其昔日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