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鄉西濱臨台灣海峽,有員大排水 (昔稱台灣溝或鹿港溪)、舊濁水溪(又名麥嶼厝溪)入海。
福興鄉名由來,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
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馬芝堡;明治34年(1901),廢縣置廳,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明治42年(1909),又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官制革新,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庄役場設於福興,
管轄番社、橋頭、外埔、外中、三汴頭、大崙、菜園角、福興、洪堀寮、鎮平、管嶼厝等11個大字,
及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阿力、麥嶼厝、粘厝等小字。
民國34年戰後,國民政府易庄為鄉,稱為福興鄉………
大崙,位於福興鄉東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大崙村相近。
大崙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崙庄」,隸屬於馬芝堡。
該庄北與打鐵厝庄、馬鳴山庄為鄰,東與安東庄、埔姜崙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為外埔庄,西北邊為橋頭庄。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該庄隸屬於彰化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改隸屬於臺中廳。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大崙」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村內的清興宮主祀清水祖師,相傳是清乾隆年間,由陳純卜先生自福建泉州永春田洋庄迎請渡海來台,
在現今的鹿港上岸,初時定居花壇鄉山腳路黃厝村附近,之後再搬遷至福興鄉大崙村,
至四○年代由信眾倡議以擲筊方式產生爐主、頭家,迎請清水祖師至家中供奉,
民國九十四年進行選乩,信眾再度提及建廟事宜,
遂由村長陳貞雄與爐下弟子們在次年開始籌措建廟。
此地的另一個舊名即是田洋,可見係由原鄉地名沿用…….
村內多為陳姓,聚落內有數棟三合院聚集於部落的西側,古厝群多已頹壞,
卻仍可見昔日的光華輝彩;
由次推估,應該是陳家古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