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台地上的族群與聚落的發展,大都從山稜線上適合居住及耕種的平台(即「坪」)肇基興起,
這些聚落都為先民最初開墾的村莊,因此在這些村莊之間都開闢有互通串聯的道路,
這些道路歷經百年來的開發與變遷,逐漸拓展成為今日由台地上的彰化市境通達名間鄉的139 縣道公路,
位在山稜線上的聚落地名多已被此交通動線串聯起來。
在八卦台地上由於到處可見自然坑谷地形,又因開發極早,先民開墾聚集成聚落頗多,
故昔日有所謂『九坑十八寮』18之稱,成為地方上描述本區多「坑」多「寮」的事實。
八卦台地的開發始於清初,盛於中葉,而漢人初期遷居八卦台地時,大都以簡單的草寮為居,
所以也可以發現與聚落拓殖有關的地名中以「寮」為通名的數量最多。
八卦台地及其附近原應屬於巴布薩平埔族(Babuza)與洪雅平埔族(Hoanya)番社所分布的地方,
在漢人入墾定居,形成聚落,實踐耕作生產活動運作的過程中,漸漸在地名中留下先人開拓墾殖之痕跡。
本區在初墾之時先民們之艱辛,利用坑谷的有限地形環境,從事小規模之自給農耕,
因此也只能居住簡陋之寮舍,而少見堂皇之宅第。
居民人數僅不到1,000人,屬於鄉村型社區的永興里俗稱「橫山」,
位居八卦山脈最高點,仰賴著獨特的地理環境,里內保存許多原始林相、農產耕地及社區聚落的景觀。
正因此富饒的自然生態環境,里民以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生存環境為出發點,
進一步以「生活生態化、生態生活化」的精神打造環境共存以及永續發展的幸福社區。
永興里民主要的信仰中心為永興宮,且永興里也是以永興宮為命名。
里內民風純樸,相較於都市的繁忙,永興里的人情味仍是十分濃厚,
居民相互扶持協助,噓寒問暖的情形,更是永興里一直引以為傲的地方。
除此之外,里內較大型的公共空間即是社區活動中心,係由社區發展協會管理,
除日常提供居民使用,亦是社區內相關社團組織的活動聚會空間。
社區內口袋公園、附有鳥類生態解說圖鑑的生態廊道、賞鷹步道、利用豆腐渣或茶油渣等
廢棄物製作施用肥料、社區內資源回收專區、廢木材製陀螺等案例,
在在顯示其追求低碳家園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