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685.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

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DSC04690.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DSC04678.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DSC04679.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年(1669),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

為漢人經營崩山八社開始。

DSC04680.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DSC04685.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

及清國領台,因受其「渡台禁令」的影響,拓墾受到限制。

直至康熙40年(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DSC04686.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

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山腳

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DSC04681.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

尤其是頂店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目前稱之為「舊庄」。

早期移墾聚落的發展與水利開發關係甚為密切。雍正12年(1734)林成祖拓墾大甲,興修水利。

至乾隆45年(西元1780年)王文清開鑿大甲圳(今虎眼大圳),灌溉面積多達上千甲;其後並有大安圳、日南圳

之陸續興修,對農業之拓墾,助益良多。

DSC04682.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晉江人王嘉獅、王天隨父子散財捐助官兵,並隨軍來 台平定

林爽文亂有功,朝廷欽賜把總、千總之職,並誥封通議大夫。

亂平後擇居開發大甲。直到日治時期,王家都處於大甲政經領袖地位。

DSC04687.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乾隆五十一年(178611月官方捕殺天地會成員,引發林爽文起義,121日會黨王作等攻陷淡水廳。

 不久即被淡水廳幕賓壽同春糾合義民克復,並擒王作。

乾隆五十二年(178768日淡水同知徐夢麟南下進兵堅守大甲。

 參贊藍元枚命守備潘國材率兵600名前來大甲增援。徐鼎士領兵1800名來援,

 結營於大甲溪北,並鑄砲二百餘座,使大甲成為剿林大本營。

11月林爽文兵敗斗六門、大里杙,退避集集埔,不久被捕,事件結束。

DSC04683.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DSC04688.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此次戰役危害臺灣至巨,但大甲僅受騷擾,危害不大,所以大甲眾弟子感念大甲媽祖庇祐,

送「護國庇民」匾給鎮瀾宮。

乾隆五十三年(1788)新設「大甲溪汛」,外委1名,兵25名駐劄大甲溪畔,

並成為扼守淡北安危的樞紐,奠定大甲日後的發展。

DSC04684.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林爽文事件中,王天隨父子散財助官兵有功,朝廷欽賜把總、千總之 職。

並誥封通議大夫,王家遂遷臺客居於今孔門里,自此開墾大甲。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如水圳開發、金鼎三當舖及王家田產等,初步統計,大甲街一帶有

一半資產為王家所有。

至終戰後,王家及其姻親如:高池、許等等家族在大甲共同擁有了豐富的資產。

來台第二代王天增,為朝廷太學生,誥封朝議大夫。

DSC04689.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第三代王時崑,官章崑崗。生於道光6年,卒光緒4年。授封欽加運同銜賞戴花翎,

分發廣東即補同知,誥授中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開鑿大安圳,經營「金鼎三」金融當舖。

因此家門口稱為「當店口」。

其子曾出建材與資金建大甲文昌祠。而名留大甲。

DSC04677.JPG - 大甲  中議大夫  王崑崗墓

王家牽連著大甲的開發史。舉如,王昆崗、王燕翼、王昭琦、王甲壬、王元吉,

或其姻親高機前、許等、許德美(店名)等,在大甲誰人不知,誰人不識。

可說是大甲第一家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