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里於日治初期為「磱碡坑莊」範圍。
清乾隆年間以後,漢人逐漸入墾,形成磱碡坑庄。
舊名「磱碡坑」,約前清朝同治年間或更早,
先民由福建漳州平和縣塔尾堂庄,遷移到此地,
當初本地長滿一種植物叫磱碡,又喜生長山溝旁,處處可見,
先民為便於識別地理環境,於是稱之磱碡坑。
該莊昔日東隔楠梓仙溪與瀰力肚莊、三張廍莊相望,南與溪埔莊
為鄰,西邊為深水莊、千秋藔莊、水蛙潭莊、田藔莊、
南安老莊,北邊為溪州莊。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莊改制為「磱碡坑」
大字,隸屬於高雄州旗山郡旗山街。
民國三十四年(1945)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旗山街改制為旗山鎮,
隸屬於高雄縣,大字亦改制為地段,稱「磱碡坑段」,現仍沿用。
而日治時期磱碡坑下有二保,分為二里新光、南勝。
民國三十九年(1950)10月,高、屏分治,旗山鎮仍隸屬於高雄縣。
民國四十二年(1953)南勝里再分出中寮里。
日治時期有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旗尾工場所鋪設旗尾線糖鐵,
並設置有磱碡坑驛,西方山區則闢為鳳梨園,山下建有鳳梨工場。
居民來自福建省安溪縣陳姓、紫雲縣黃姓、同安縣王姓為主。
大多務農以種植香蕉、芭樂、芒果、絲瓜、胡瓜、維生。
新光里後壁厝「磚仔埕」的陳家,
是最早來旗山區新光里「磱碡坑」落戶者。
陳家古厝起造年代,後代表示,已逾二百年,
陳家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平和縣「塔尾堂社」。
旗南二路上的陳家古厝,
堂號為塔尾,算是很特別的…….
應該與後壁厝「磚仔埕」的陳家,
系出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