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山俗稱剪刀石山,海拔252公尺,位於內湖金龍寺之西側山稜。
由於其山頂的巨岩含石英細顆, 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因此被稱為金面山。
山頂有一巨石,凸向北方,從碧山巖望去,頗似一穿出天 際的剪刀,故又名「剪刀石山」。
金面山雖然山勢不高,但因峰頂巨岩疊錯,氣勢偉峻, 視野開闊,頗具大山的格局,
因此假日不乏登山客到此一遊。
金面山為五指山系之西南稜,分金面山與小金面山,這座山地質忠的安山砂岩含有石英,
因此當太陽照射石遠望山頂閃閃發光,當地人便稱之為金面山。
金面山親山步道位於內湖環山路德明財經技術大學旁,步道自起點開始就可見幾近垂直的大岩壁,
沿途盡是古樸的砂岩石階,隨著坡度漸漸上升,石階路改由直徑超過100公尺以上的大岩壁取代,登上半山腰,
有一處清代採石場的石堡瞭望台,是明顯的地標,
山頂巨岩間當然是一處眺望臺北市景、基隆河沿岸的最佳駐腳點。
步道沿線向東再經過小金面山不久便來到內湖路三段金龍禪寺附近,
也是親山步道的尾段部份。
在步道山腰、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破舊的遮棚休息處,這裡不但是市定古蹟,也是見證臺北建城的地方,
清光緒年間,臺北府城牆石材大都採自於此的石英砂岩,當年採石的範圍從金面山往東至小金面山。
採石場於清代及日治時期被稱為北勢湖採石場, 乃臺北城築城之官方採石場。
創建年代為清光緒八年(1882),為供應台北城建設城牆之需求而開發,出產石英砂岩石材。
日治時期及戰後還有零星開採,以供應當地民生建設為主。現已停止開發,
1998年5月4日, 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內湖清代採石場」為市定古蹟。
開採的方法, 可能是將山石鑿孔再進行裂解, 包含粗解(鑿洞與劈開), 細解,再以槽狀重力滑落運送下山,
抵達基隆河岸碼頭後, 以船運至台北城鄰近碼頭上岸利用。
過採石場,往上爬,不久,石階路漸模糊,變成錯落起落的岩塊堆。
各種崎嶙岩石纍纍,有如豆腐般的砂岩,一塊接著一塊,石階路成了岩路。
過不久,終於登上金面山頂。
山頂錯落著各種巨岩,或崢嶸起伏,或纍纍堆起, 大自然鬼斧神工,令人讚嘆。
爬上巨石,極目遠眺,視野壯闊,鯉魚山、碧山巖、忠勇山、大崙尾山一脈相 連延伸至外雙溪,山巒碧綠青翠。
俯瞰山腳下,內湖大埤(碧湖公園)一湖綠水,市區屋舍儼然。
這裡不過是標高252公尺的小山頭, 卻有奇山峻嶺的氣象,
讓人覺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