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660.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水尾位居頭重溪、老坑溪、楊梅溪的會合處,因屬各支流的尾端,因而名為「水尾」。

 

清末至日治初期,水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水尾庄」,隸屬於竹北二堡。

該庄西北與上田心仔庄為鄰,北與高山頂庄為鄰,東與大金山下庄、楊梅壢庄為鄰,南邊為大平山下庄,

西邊為頭湖庄、上陰影窩庄

 

DSC04622.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改名桃園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水尾」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楊梅庄,

大字下有「水尾」、「隘口寮」小字名

 

DSC04623.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出生的鄭大模,自幼失怙,雍正年間,不滿二十歲的他渡海來台擔任長工,

鄭大模誠懇忠厚,刻苦墾荒地,四十歲獲張姓主人青睞,將女兒許配給他。

 

DSC04653.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鄭大模夫妻齊心創業、存錢買地,後來成為楊梅大地主,

高山里的「雙堂屋」是鄭大模的「起家厝」,至今仍保存完整;至於鄭大模當時擁有的土地究竟有多大?

據說全盛時期北起平鎮市宋屋地區,南到新竹縣北端,很大的範圍都屬鄭家所有。

 

DSC04661.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DSC04654.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來自廣東惠州府的鄭大模,曾參與清乾隆50年(1785)由溫庭協、鍾朝和等組成的諸協和墾號開拓楊梅壢一帶。

 

今楊梅市,有以其命名的大模路,以表彰其拓墾楊梅的貢獻。

 

DSC04660.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鄭大模派下有五房,其房厝則均以道東為堂號。

道東一詞語出《後漢書鄭玄傳》,

鄭玄曾西行向馬融學習經學,學畢東歸時,馬融有感而發對其他門人說:「鄭生(即鄭玄)今去,『吾道東矣』。」

「吾道東矣」一辭比喻自己的學說得人繼承、推廣。

 

DSC04655.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DSC04656.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鄭家後代為了感念開台先祖的辛勞,精心整理公祠堂,首先映入眼簾是綠色隧道,

整排綠樹旁隧,有一排的彩繪浮雕壁畫,訴說著道東堂的故事。

 

DSC04658.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DSC04657.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翻修過後的道東堂,雖然沒了原來的質樸感,

但仍可見到族人用心保留先人的精神與傳家格言,

 

最特別就是彩繪浮雕壁畫,簡單易懂,彷彿看連環漫畫,

精準傳達鄭家的不忘本精神……….

 

DSC04659.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鄭大模育有五子:仁潛、仁坤、仁齊、仁涯、春貴。

 

其中長子仁潛,娶妻葉育操(即仁潛婆)精通地學,遷居風水寶地隘口寮。

 

仁坤、仁齊、仁涯、春貴四兄弟先後因病去世。

 

DSC04662.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DSC04663.JPG - 楊梅  鄭大模祠堂  (道東堂)

 

在仁潛去世後,仁潛婆扛起家業,並考量四位英年早逝的小叔並無子嗣,

因而收養四位異姓姪兒,分別繼承四房香火。

 

祠堂旁的公園內有一雕像,

說明此一故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