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埔為高雄市的一個區域名稱,

位於鹽埕區、鼓山區交界地帶,

其舊部落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聚落之一。


清治時期,鹽埕埔為鹽埕埔庄的主要聚落,

屬於鳳山縣興隆內里,與大竹里的鹽埕庄隔後壁港

(古愛河的分流,即今日的大溝頂)相鄰,

曾以「鹽埔曉鷺」列入「打狗八景」之一。

日治大正元年(1912)9月25日,臺灣總督府公布

將大竹里的鹽埕庄、旗後街、烏松庄,與興隆內里的鹽埕埔庄、

哨船頭街等五個街庄合併成為「打狗」(街庄層級),

納於大竹里轄下。

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改制時,

將「打狗」改制為「高雄」大字。

清代初期於1726年統轄鹽場官辦,

共有瀨北、瀨南、洲北、洲南四座鹽場,

高雄最早的鹽田為上述位於今日鹽埕區「鹽埕庄」的

瀨南鹽場,根據日本時代的官方調查,此為清代官府從

漳州府南靖縣招來趙元、蔡瑪為、黃孔等人修築而成,

1735年因遭遇洪水導致鹽田遭淹沒,

因而鹽民申請於對岸興隆庄海埔地拓墾,繼續產曬。

這個第二代的瀨南鹽場即位於鹽埕區「鹽埕埔」,

是清領臺灣後第一個由官方核准開闢之鹽田,

由業主自行產曬經營。

隨著1912年打狗港築港計畫第二期的實施,

全部鹽田逐步被劃為打狗築港與市街計畫用地而逐步消失;

原先設於鹽埕庄的專賣局打狗支局也廢止,改移設為專賣局

烏樹林支局,自此大高雄的鹽務正式由鹽埕轉移至烏樹林,

長達200餘年歷史的瀨南鹽場正式進入歷史,

「鹽埕」,這個昔日的漁村聚落,

搖身成重要國際通商港口,

打造鹽埕繁榮,遙領港都昔日風光幾十年。

深巷之中保存的老古石建屋,

可知昔日為漁村聚落之佐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