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關西的上南片地區,也就是現今的南山里,自清乾隆時代即有來自廣東的羅氏先祖於此地開墾,
且陸續招喚同鄉之宗親來此,因此現在的上南片地區成為龐大的羅氏單姓聚落,
位於此的羅屋書院豫章堂則是當初羅碧玉公開墾有成後欲興學所建。
由於當時是請福建的師傅和建材遠渡來台,與現位於關西市區的信仰中心太和宮一起建造,
因此建造與雕刻的工法都相當講究,非常值得一看。
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
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方後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
羅姓同宗,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
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
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
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羅家共居於此。
羅秀文隨父奕貴及兄秀清來台,後育五子,因此稱為五欽派;
同族羅奕盛亦率四子秀俊等四子來台,後生有十一子,但二子夭折,故為九如派。
至於羅維齊則早在乾隆初年已入墾淡水一帶,並非如前述五欽九如兩派於中港(今竹南鎮)上陸後,即前來關係拓墾。
至道光年間,淡水地區閩粵關係緊張,維齊第三代之振祿與振富兄弟轉來上南片。
光緒年間,祿富派羅家至羅碧玉時代,家產頗有積蓄,
繼而擁有大部分上南片土地。
日治時期,羅碧玉在本區創設臺灣紅茶公司,一躍成為臺灣重要紅茶出口地,是關西羅家歷史的最高峰。
羅碧玉建造得月樓,新埔藍華峰題字,成為羅家提供文人聚會及教育後代的場所,亦即羅屋書院。
光復後,實施耕者有其田,
祿富派後來則與亞洲水泥公司合作,成立玉山石礦廠,投入水泥產業。
羅屋書院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創建,大正二年(1913)竣工,共歷時十二年。
由於關西太和宮在日治初期遭日軍焚毀,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發起重修,並將新廟遷建至大同路現址。
當時商請廣州司傅阿發師前來在建造太和宮,遂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與羅屋書院一同建造。
建築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作化胎,為一堂四橫格局。
此宅僅有門樓內縮朝東北方,其餘開口皆朝北,據說有逆朝鳳山溪溪水以聚財的風水考量。
羅屋書院使用石材為泉州壓艙石與台灣自產石材兩種,分深淺兩色,色澤上可相互搭配。
因創建於日治時期,檐廊地坪使用水泥鋪面,水車堵交趾陶,迄今仍保存良好。
裝飾特色可分為泥塑剪黏、石雕、木棟架以及彩繪。
石雕部分集中於外觀,包含櫃台腳、裙堵博古架雕刻等。
棟架部分僅正堂檐廊為抬樑式棟架,
但不論是瓜筒、彎栱、束木、束隨、束頭、托木雕工都十分精細。
受日治時期洋風興盛的影響,
正堂檐廊及廳下兩側出入口作有仿西洋式栱門。
只是造訪了數次,總是不怎麼巧合,因而遲遲未能入窺究竟………
得知書院不定期會在辦活動之同時開放參觀,看來只能密切注意,
期待早日能夠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