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塹城東南區是最晚開墾的地方,
原為泰雅族與賽夏族三十餘社所居之地。
道光六年(1826),淡水同知李慎彝為了防番保民,於竹塹城南邊的石碎崙(新竹市柴橋里)設立官隘,
又將荳仔埔隘(芎林鄉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東鎮三重里) ,以便與竹塹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隘互相呼應,
然而官隘防衛力量仍很單薄,只有消極堵禦作用。
道光十四年(1834),同知李嗣鄴基於塹城安全與防「番」的需要,給銀一千圓,
命令姜秀鑾在塹南地區建隘寮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
道光十五年(1835),由於設隘防番,需費龐大,於是諭令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在城向各業戶與
舖戶勸捐本銀,協助防番。
林德修隨即與姜秀鑾同立合約,閩、粵兩籍 合夥組成金廣福總墾戶,議招二十股,
姜秀鑾負責在庄十股,林德修負責在城十股,合計本銀萬餘元。
其後,林德修並沒有擔任閩籍墾戶首,而由人稱周百萬的塹城商人周邦正擔任,
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公館的建立係應閩、粵籍墾荒戶辦理竹塹城東南 山區墾隘業務之需要,
除了辦理佃人繳租的墾務,又兼辦隘丁領取隘費、隘糧的事務;初墾時期並做為經營收購山產及販售用品生意之用途。
道光20年(1840) 年底姜秀鑾逝世之時,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
北埔的市街也已然成型。
北埔是東方美人茶的重要產區……..
東方美人茶,又名膨風茶、椪風茶、福壽茶、舊稱番莊烏龍,客家人亦稱其為冰風茶、煙風茶或稱為蜒仔茶,
又因其茶芽白毫顯著,又名為白毫烏龍茶。是半發酵青茶中,發酵程度最重的茶品。
膨風茶生產季,於每年端午節的前後為盛產,需要在無空氣污染及完全無農藥的環境下生長,
而接受小率葉蟬〈浮塵子〉的浮著〈俗稱著園〉使葉片產生自然質變,才能孕育出這種茶中奇品的特殊風味,
進而產生膨風茶的奇特風味。
北埔也是個適合品飲擂茶的小鎮聚落。
擂茶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混合乾擂研磨成粉後,再加入水泡勻享用的養生茶飲。
擂茶以芝蔴、茶葉為主料,佐以少量桂皮、桔皮等香料,夏秋季節,有時還用少量青草藥,
用微量水擂爛原料成糊狀後,沖入稍涼後的沸水,成懸浮液。
平日間,三五朋友,隔壁鄰居,小擂小飲;遇喜慶事,或春日擂茶,客人一撥接一撥,流水席,
加配滿桌花生、瓜子、炒筍、油粿等小菜,常要安排一天時間,大喜慶如結婚等,有連擂兩三天的。
客家擂茶隨著客家移民傳入台灣的客家地區,
也成為觀光景點推廣的客家美食之一。
北埔老街就有多家以客家擂茶聞名的餐廳。
透過品茗活動的興盛,北埔舊街巷內中有陸續有不少的茶室進駐;
提供了在古厝內煎茶品茗的體驗。
現在到北埔,除了逛逛老街之外,
也算是個找茶趣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