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520.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頭份直到清代乾隆以後,才有漢人定居開墾。

之前,都是原住民居住,其中包括有平埔族的陶加斯族、高山族的泰雅族和賽夏族三族,

頭份蟠桃里,舊稱番婆莊,就是曾有原住民定居的例證…..

DSC08512.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13.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14.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清乾隆4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是頭份受漢人開拓之始。

林耳順開闢,建番婆、菁埔等12莊,又與陳曉理等開鑿隆恩圳、灌溉農田。

乾隆 16 年,林洪、吳永忠等人之裔孫,在今頭份與竹南間設田寮庄,墾成頭份,二份等地,隨著移民遷入,

地方守護神廟宇也跟著興立,如斗煥坪大化宮之三山國王廟、在嘉慶14年所建立。

DSC08515.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32.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DSC08516.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31.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DSC08517.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大約而言,頭份市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

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DSC08530.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18.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境內有中港溪流貫中央,兩岸是竹南沖積平原的東半部,

因此土壤肥沃、水源豐沛、物阜民豐,

所以先民自雍正、乾隆時期開墾後,即不斷有漢移民進入,尤其以客家族裔為大宗。

尖下里,顧名思義位處尖山之南,其實也是位於中港溪以南,

地理上位置已經靠近鹿廚坑的地區。

DSC08527.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28.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廣興里舊名「鹿廚坑」,早年鄉民曾在當地設「鹿櫥」陷阱捉鹿而得名。

鹿廚坑步道位於尖山米粉街與永和山水庫之連結線,東接下興里,西鄰尖山里、尖下里,南通濫坑里,

以「牛湖凸山」為最高點,山頂可眺望尖山、中港溪及出海口。

DSC08525.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鹿廚坑是苗栗縣內著名的油桐花賞花聖地之一,

每年四、五月份,天氣漸漸轉暖之時,雪白色的油桐花便開滿了步道綿延的山頭。

DSC08526.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尖下里有一完整三合院古厝,甚至還保留著完整的門樓。

一眼看到堂號為太原堂,直覺應該是王姓人家;但因為文獻有記載 :

清乾隆16年(1751)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人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約兩百人,率領宗族飄洋過海到頭份開墾。

當時,他們以「抓鬮」的方式決定開墾的地點。抓到第1號的即為「頭份」,後來沿用為地名。

DSC08520.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23.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24.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據說林姓人數最多,分得頭份、二份及望更寮;黃姓分得三份及新屋下;溫姓分得四份、五份;吳姓分得河唇;

羅姓分得中肚,這些地名,大部分在現在頭份市、和平里和民族里一帶。

可見溫姓在頭份的開拓史上有有著一席之地。

DSC08519.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而太原堂也可能是溫姓的堂號,因無當場跟屋主確認,只能暫時認定為溫姓。

(新竹也有不少溫姓)

DSC08521.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DSC08522.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然依公部門文獻記載,此戶確認王家所有。

王氏來臺祖柏承公於乾隆末年自嘉應州來臺,先於后庄落腳,

道光18(1938)年因淡水同知婁雲設中港官渡,渡溪至鹿廚坑(廣興里舊稱)

至尖山一帶。傳至3代南旺公購地建厝,

昭和10(1935)年大地震之後,其子水生公建太原堂,二載竣工。

DSC08529.JPG - 頭份  尖下里  溫家古厝

太原堂坐北朝南,為單進雙橫屋三合院,由小門屋、院埕、正身、橫屋及化胎組成。

小門屋由紅磚砌成,金型馬背屋頂,屋脊飾有雙麒麟剪黏,壽梁盤踞一對獅子。

依小門屋而建的有紅磚矮圍牆,分隔內外埕則有凹式洗石子牆,左側安置「天神」神位。

正身牆面以紅磚為底基,外敷磨石子,左右頂堵、墀頭牆有石灰彩繪,

簷廊柱上木構件雕工精細,彩繪淡雅。

正身門框由觀音石砌成,門楣有堂號,左右有門聯。

希望有機會加以證實……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