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漢人開發乃沿著後龍溪畔與其支流兩岸進行的,因此開發順序以河川下游早於上游,
鄉治所在頭屋村因位於後龍溪與老田寮溪交會處 ,且有較寬闊的河谷平原,故為本鄉最早開發之處,
在同治初年便已形成市街;
原本稱作崁頭屋(厝),後因不雅,於大正九年(1920)改為頭屋。
舊鄉名「崁頭屋」便是之後頭屋村命名的由來。
「崁」在客家話中指小崖,崁頭屋即指位於小崖下的聚落,
此崖今從頭屋國小溪邊側門往後龍溪方向走去的小巷內,仍可明顯辨識出早期的「崁」形。
本村為頭屋鄉最早開發之處,苗栗縣志記載:
「乾隆二年(1737),鎮平人張清九開墾嘉志閣,子盛仁世居嘉盛,裔孫張昌棋遷崁頭屋。」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也記載 :
「 乾隆年間墾戶張盛仁、謝超南入墾今頭屋村。」「今頭屋村多張、范、徐姓客籍居民。」,
「 頭屋鄉老田寮溪流域之墾殖事業,在乾隆年間由廣東省鎮平縣人湯孔任、巫玉生、巫玉長及來自楊梅地方的五華縣人
古揚基、古招基、古厚基、古尾基等兄弟所推展;至嘉慶年間,再有鎮平縣人徐金昇入墾於此。」
因此推亂本地之開發時間約在乾隆初年。
而沈茂蔭撰修的苗栗縣志則紀錄 :
「崁頭厝街再縣治之東,距城六里。同治初年成市。」
說明本地在同治間已成為一熱鬧街市,當時已為附近地區往來苗栗地區的交通重地。
在本地古宅中,有功名的稱為「進士第」 、 「光祿第」等,
張宅有名為「青錢第」者,在古宅中也算是獨樹一格,
其實是有其典故的…….
青錢第的緣由有二,一出自「青錢萬選」,語出「新唐書一六一卷張薦傳」,
形容唐朝張鷟文辭極佳,有如青錢般人人喜愛,萬選萬中;後人更以「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
而唐代張薦乃祖張鷟,著有「朝野僉載」一書傳於世,
張鷟因其每次參加考試,文章皆入選前茅,當時員外郎員半千,稱其文辭有如青銅錢,
人見人愛,時號張鷟為「青錢學士」。
而其後張氏始有以「青錢」、「萬選」作為興築宅第的堂號。
位於頭屋國小崁下張家古厝,額名即為「青錢第」。
由前文推測,此間的張姓應是張昌棋的後代…….
古厝為三合院形式,正身為傳統的步口廊格局,斗栱及雀替一應具全;
兩側護龍卻是偏向於日治時期的建築樣式。
明顯為日治時期的修建痕跡。
位於五湖村另有一知名的張家古厝「青錢第」。
不知兩者之間是否有牽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