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鎮在唐、宋以來就是一個繁華的商貿集散地。
《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
宋元祐二年丁卯(1087),泉州府設市舶局。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稅於此,號曰石井津。
南宋建炎四年庚戍(1130),因東西兩市競利相戕,榷稅吏不能制,州請於朝,乃創石井鎮。
朱熹之父朱松為鎮官,此乃安海建制之始。
明朝以降安海港及安海商埠進入繁華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安平之俗好行賈……浮大海趨利,十家而九;
舟車輻輳,郊行林立,山海百貨,胡賈互市之局面。
清初複界後的安海商埠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六年間建有新舊街道數十條,店鋪近一千五百間。
可見當時安海商埠的規模宏大,經濟非常繁榮。
這種繁榮除得益於安海商埠幾百年的厚積薄發及安平商人的儒商經營理念外,
特別得益於清政府開放兩岸對臺貿易。
由於安海港口、商埠的繁榮,清雍正七年(1729)設立戶部稅館,曰:鴻江澳。
正如《安海志》所載:安海港成為廈門客貨轉口之要港。
安海自古文風昌盛,重視教育。有著「朱文鄭武」的歷史。
朱熹之父朱松為首任安海鎮官。
朱熹一家三代在此講學,為官。並建有鰲頭精舍(後改為石井書院)。
自紹興八年至嘉熙二年(1138-1238)一百年間,誕生了登科進士39名。
更曾出現過高鑌家族兄弟、父子、祖孫、叔侄五代連登進士,十子八登科(進士)榮耀。
石井書院,位於安海鎮西整頭境,前身為宋紹興年間安海長者黃護為時任安海鎮官朱松(朱熹之父)
捐建的講學館所——鰲頭精舍,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泉州「四大書院」。
幾百年來,石井書院歷經興毀。
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兩次大修與擴建。
一幅幅人物照片, 一段段文字介紹, 從南宋倡建安平橋第一人黃護到當代十多位鄉賢的事蹟,
徜徉在晉江市安海鎮桐林村的鄉賢文化長廊,
更能感受到鄉賢事蹟 ……..
據考證,鄭成功也曾在安海讀書生活過。
星塔位于安海鎮北郊,首建年代无考,明崇禎間芝鹏重建。
星塔是一座方形五層磚塔,高16.6米。
塔上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郑芝鹏撰书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一方;
第四层嵌有白花岗岩長方形竖行石刻一方輸星塔之塔4字。
郑芝鹏《重建星塔小引》载:
星塔村其地去水之以處,有塔曰星塔,而鄉因名焉。夫鄉以塔為名,则塔與鄉所由来久矣。
近者避市之嚣,僑寓于兹,幸而群鄉之人,習而安之。
《安海志》载:崇祯二年(1629),太師郑香筑圃于其处,衣服每常蛀爛,識者谓其翼方稍曠,因造塔五層四角以镇之。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因塔颓廢,鄭芝鹏鸠眾集资重建之。
鄭香即鄭芝鹏本名。鄭芝鹏是郑成功之父鄭芝龍的同鄉族弟,曾受封太師昭明侯。
当時郑芝龍擁兵守安平镇,建府第于安平桥畔的桥西铺。
因此,鄭芝鹏得就近于星塔村建府立圃自居,并重建星塔。
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回国后,就在星塔邊讀書。
星塔位於現安海小學之內,
造訪時因校園無開放,
只能從遠距離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