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隸屬瑞芳區,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之時,一切物資供給仰賴海路進行,
由於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久而久之,人們便以此命名。
九份之發展過程可謂一段先民採金史,隨採金人潮的湧入而繁華,
又隨採金事業的沒落而褪色。約略1890年左右,居民在福山宮土地祠距小金瓜不遠處掘到金脈,
這使得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貧窮村落,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的淘金人口,
此為九份的第一次繁華。
日治時代,大量的黃金被輸往日本,致使九份產金量達到顛峰。
三○年代,隨著金價上漲締造了「亞洲金都」繁華絢麗的輝煌盛況,
當時由海上遙望九份聚落,燈火燦爛,時人稱之為「小上海」、「小香港」。
光復之後,金礦因前期的開採殆盡,產量大幅下滑,
終在缺乏開採價值與經營不善之下而結束,採金事業也因此走入歷史滄桑中。
曾幾何時,隨著電影「悲情城市」一片在威尼斯影展中造成轟動之後,
這個沒落數十載的小城,又三度勾起了人們的注視與回憶。
昔日繁華的老街、廢棄的礦坑、自成一格的礦區風光與淘金史,
經由媒體的一再傳播,吸引了四方尋找靈感的藝術家尋蹤到此,嚮往懷舊的遊客也大量
前來緬懷思古、細細品味這座悲情城市。
造訪九份老街的次數以不計其數,卻極少走訪基山路上方的聚落,
即便是九份國小,也只是匆匆停留,未仔細探索其周邊………
九份國小創始於明治42年(1909),原為「瑞芳公學校分校」,當時校長為津野田丑彥;
大正8年(1919)獨立為「九份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為「瑞芳九份國民學校」。
光復之後,民國38年(1949)改稱為「九份國校」,民國57年(1968)改稱「九份國民小學」
迄今已超過百年,道道地地的「百年老校」。
九份國小利用駁坎地形方式堆砌出來的校區,坐落於豎崎路、崙頂路交叉路口上。
這一段駁坎相信是建校初期即有的。
九份國小往上到福山宮之間的山崙部份,
因位於九份山崙的頂部,故稱崙仔頂。
在其下方有一處名為烏勢巷的小弄,聚集了幾間民宿;
烏勢坑是因以前有一個叫「烏勢」的人住在此地而成名。
地形位居凹地,故稱為坑。
又據說烏勢坑早期有一處黑黑暗暗的坑道,「烏」 就是黑暗的意思,所以稱為烏勢坑。
在此竟有一兩層樓的洋樓,並留有一石頭砌成的古厝正身,
儼然大戶人家的規模。
此一古厝鑲有條石打鑿的門額及對聯,
顯然在當地也是少見奢華作法。
只是從未見過相關資料,至此仍不知這房子 有何故事 ?
曲巷階梯之間穿行,最優閒的莫過於貓咪;
在此可綜觀整個九份山城,有能飽覽九份的山海美景,
難怪,聚集了一些民宿………
沿著九份國小旁的階梯下行,原來是接到五番坑這邊,
這一邊則發現了一些石砌的民居,
只是多已傾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