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仔瀨」是瑞芳地名由來的主要聚落,位於今天瑞芳的柑坪里一帶,
在瑞芳這個名稱未被廣泛使用前,柑仔瀨這個名稱即為瑞芳主要的區域。
後來因為瑞芳商店發達因緣故,人口與商業中心逐漸轉移至龍潭堵(現市中心),
柑仔瀨從此被瑞芳取而代之,
但是追溯瑞芳的發展史,不可不瞭解柑仔瀨的這段典故。
清光緒年間劉銘傳修建鐵路時有工人偶然在大華橋下發現砂金,
開啟了九份金瓜石的百年黃金歲月,
當時瑞芳身為淡蘭古道山海線的交點,自清朝時便是重要交通樞紐,
金礦的挖掘使其越益繁華。
當其時宜蘭線尚未通車,僅有顏雲年與木村久太郎在大正3年(1928)所合力開設從基隆經深澳坑
至瑞芳三爪子間(後延伸至猴硐),長達十幾公里的輕便鐵路,
這也是瑞芳地區連絡各礦區的唯一要道,而瑞芳老街雛型已在此時約略出現…….
大正八年(1919年)瑞芳車站在龍潭堵成立,
雖然當時還未延伸至猴硐,名稱也暫定瑞芳線,但在車站附近早已吸引各地商家進駐,隨著礦產日盛,
龍潭堵也逐漸取代柑仔瀨,成為目前所知的瑞芳市區。
清末時期,龍潭堵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龍潭堵庄」,隸屬於基隆堡。
該庄西北與深澳坑庄為鄰,北與八斗仔庄為鄰,東與深澳庄、柑仔瀨庄為鄰,
南邊及西南邊隔基隆河為三爪仔庄、魚桀魚坑庄。
明治三十四年 (1901) 11月,該庄隸屬於基隆廳,編入第三區。
明治三十八年(1905) 7月,第三區改名「瑞芳庄」。
大正九年(1920) ,該庄改制為「龍潭堵」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瑞芳街。
戰後瑞芳街改制為瑞芳鎮,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里。
2010年12月,臺北縣升格,瑞芳鎮遂改制為瑞芳區。
話說這裡的水潭,位居河川曲流處,地形成為彎曲的河肚狀一堵一堵,
故稱之為「龍潭堵」,此為地名之由來。
其位置在現萬瑞快速道路瑞芳交流道口的土地公廟附近,在以前還留有「龍潭堵橋」吊橋橋墩,
現因道路拓寬已不復存在,讓人空留回憶。
瑞芳礦藏豐富,早期是以開發高價值的金礦為主,
在金礦資源耗盡時,煤礦才成為主流………..
1960年代是瑞芳黑金歲月的顛峰時期,當時的瑞芳後站商號林立,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加上滿滿的煤車不停地進出瑞芳車站,這裡儼然成為礦業中心……….
但到了1970年代,石油興起、進口煤礦、內需大減的種種不利因素,造成黑金產業盛況不再,
1984年間海山煤礦、煤山煤礦、海山一坑的連環礦災,讓經營艱難的煤礦業更是雪上加霜。
黑金風光不再,瑞芳小鎮回歸沉寂,
1955年擴建的瑞芳車站前站,成為新的市中心,
屬於後站的瑞芳老街,對比前站的車水馬龍,
只剩懷舊的人們才記得。
經過網友的提醒,
此行已嘗試地深入巷弄,
並從前站這一側一窺義方商行的背面………
而在瑞芳車站的後站出口,
也尋覓到一些不同的視角。
(部分資料引用自 :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