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舊稱「竹筏穴」,又名 「五叉港」,原為中部濱海的一小港口,
位居海岸偏僻之地,最初僅三五漁民以捕魚維生,故初期也稱「網罟寮」。
清道光年間,漢人始於此拓墾形成聚落,名為「鰲西」,為位於鰲峰山之西而得名。
後地方賢達取「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寓意改名為梧棲…….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左右,開始有從對岸福建前來之商船駛至此地從事貿易活動。
乾隆五十年代,梧棲港之街市形貌逐漸形成,而與數年前新開於大肚溪口之塗葛堀港並立,
梧棲港為北方之要港,塗葛堀港為南方之要港,彼此相對峙而極為興盛。
然而清道光初年以後,隨著此地附近一帶荒埔之逐漸開拓,
水圳之開墾縱橫交錯,造成大量流沙逐漸使港口淤淺,
以後不斷淤積,終使梧棲失去港灣原來之價值。
南簡里在雍正初葉,有殷玉漳者向拍瀑拉平埔族墣得荒埔墾殖於此,
後來泉籍墾民接踵而至,終形成大型集村,舊聚落主要分布在中央路二段之東,
南自南簡橋起,北至南簡閘線間,做北北東-南南西支南北狹長狀。
舊大字南簡尚包括陳厝莊,在福德里內,可能為首先創建村莊者,
現南簡地方多蔡姓居民,以農為主,種植水稻與蔬菜。
部分居民工作為裝潢業在外地工作,住民多屬閩籍,舊地名有竹圍子。
竹圍子另一舊名為八張犁;
境內北有大庄排水,南有永安大排水,兩大河川環抱著,呈盆地形狀,
地勢平坦適合耕作稻穀,植竹為業,故稱之為八張犁、竹圍子,
光復後,行政區劃分為興農、永寧兩里。
根據祖譜資料記載,大約在清朝康熙中葉,已經有泉州府安溪縣人王承詔來開墾。
以後陸續到梧棲來開墾的有雍正年間晉江縣的莊姓﹔乾隆年間安溪縣的王姓、吳姓、顏姓,
以及南安縣的李姓﹔嘉慶年間南安縣的周姓﹔道光年間安溪縣的孫姓等。
村廟益順宮主祀太子元帥、包府千歲、保安尊王等神尊,歷史悠久。
聞清康熙年間,朝廷指派太子少保來台,少保攜帶隨從僕役進駐於五叉港,
隨行人員由大陸奉請數尊神像為隨身護佑,該廟主神太子元帥、保安尊王為其中之神像,
奉祀之初,因陋就簡,備奉於蔡府中廳,因神威顯赫,信徒日增,故有重建寺廟之舉。
廟旁有一三合院古厝,門額隴西家。
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是北方最為顯赫士族之一。
其後,因唐朝皇族屬隴西李氏而輩受推崇,
唐《姓氏譜》載:
「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
到南宋鄭樵編《元和姓纂》時,
「言李者稱隴西」。
推論應為李家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