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圃所在地原被充作穀倉及客房,1906年由林紀堂整理後作為嬉遊之處,
遍地植菊,而有「頤圃」之名。
1909至1910年間,林紀堂更構建二層洋樓,是全區中少見的洋樓型式,
1920年改建一、二進的護龍,正身的部分則到1930年才完工。
1945年頤圃的主人是林紀堂四子林鶴年,曾在頤圃闢地下室作舞池使用。
921地震後,主結構尚稱完好,
在2006年12月23日,時值頤圃興築百週年時修復完成。
「霧峰林宅」係指林定邦、林奠國兄弟派下所屬的「下厝」與「頂厝」的建築宅群
與明台中學的「萊園」三大區域。
下厝(宮保第、大花廳、二房厝)與頂厝(景薰樓、蓉鏡齋、新厝、頤圃)的宅第,
均有明確巷道、水溝相隔,不僅界線清楚,且顯示出宅第新舊之別,並代表著武人(林文察)
與文人(林文欽)風格不同。
在清末、日治時期的「霧峰林宅」不論就宅第規模、建築特色與政治地位而言,
均是當時台灣其他大家族所望其項背的。
尤其是頂厝林文欽(1954-1899)的長子林獻堂(1981-1956)、堂兄林烈堂(1876-1947),
在日治時期更是活躍於政治、產業兩棲,倆堂兄弟交互採取「對抗」與「合作」兩種模糊的不同策略,
使頂厝林家建立龐大的基業。
林獻堂在日治時期是台灣非武裝抗日的領袖,對台灣人民主運動的啟迪與政治意識的提升,
不遺餘力,被譽為「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者」;
而林烈堂則是與台灣總督府採取積極合作的策略,在各種產業經營中獨占鰲頭。
而頂厝的後世子孫,承繼先人衣缽,在地方政治、金融保險、航運、文教均有傑出表現。
而霧峰林家「頤圃」為屬於「霧峰林宅」頂厝宅群(景勳樓、蓉鏡齋、新厝、頤圃)之一。
原為頂厝林家作為穀倉、客房,在明治39年(1906)由林紀堂修建為嬉遊與宴客之所,
遍植花木,取名「頤圃」;
林紀堂(1874-1922),名朝璇,諱大勳,以字行。林文典之子、林獻堂堂兄,
在頂厝五少(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中居長,
1905年12月獲總督府頒紳章,林紀堂的個性恬靜,從不過問政事,
喜以書畫花鳥自娛,關心時尚流行,悠遊自適。
「頤圃」戰後成為臺中縣首任民選縣長林鶴年(林紀堂四子)接待長官、
下鄉訪視、縣政諮詢的場所,並增建地下室除有防空襲之用外,並有舞池娛賓,
不難想像「頤圃」昔日風光。
林鶴年(1914-1994)畢業於日本東洋音樂學院,曾擔任日本藤原義江歌劇團首席男中音。
戰後(1946年)返台,後服務於美軍司令部,後轉任台中師範、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音樂教職。
1951年投入政治活動,曾當選台中縣第一、三、五屆縣長。
目前大門旁已加上翔鶴之名,主要也是呼應此地為林鶴年故居……
「頤圃」的建築乃結合傳統建築與日式洋風建築式樣,
相較於霧峰林宅其他的建築群,更具有時代風格與特色。
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日本黑瓦,展現日式素雅清秀的風格。
正廳採出軒設計,屋頂為歇山式屋頂,左右亭廊搭配簡潔的日式木構,
左廂為演奏空間,右廂為宴客與生活起居空間。
另外,與頤圃隔著萊園巷的一側,有著一對日治時期的豪宅門柱。
從地緣上來看,此處原應是組群中「新厝」的入口處。
資料記載 :
新厝係林文鳳房下之建築,包括尋芳園、孔雀寮、水池、花園等休憩空間。
可惜,主要建物已於921地震中傾倒…..
按 : 林烈堂(1876-1947),名朝璣,號少儀。
林文鳳(儀卿)長男、林獻堂之堂兄。
個性爽朗豪邁,熱心公益,尤其慈善、教育,曾任臺中廳參事、州市協議會員,亦曾參與
包括製麻、樟腦,以及華南銀行、工商銀行(第一銀行)等家企業的經營。
推測此區應原是林烈堂的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