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內區位於本市的西北部,北以二仁溪與臺南市灣裡地區
及臺南市仁德區為界,西鄰茄萣區,東、南兩面則與路竹區接壤。
本區雖地近臺南市,但荷蘭時期是否有漢人入墾定居,
因文獻無證,難以確定。
明鄭入臺以後,漢人拓墾的腳步逐漸向南越過二仁溪,
本區乃成為當時的重要開墾地區之一,
首先有鄭氏軍中的一名王姓參軍,屯墾於本區東南境,名為參軍庄。
後以墾民日多,圍仔內、湖內等處也已陸續成庄,區境乃分別被編設
為文賢及長治兩里,
文賢里在西北,以圍仔內庄為中心:
長治里在東南,湖內庄、參軍庄一帶屬之,
兩里同隸屬萬年縣管轄。
康熙22年(1683),臺灣入清朝版圖,
翌年4月,設官分治,置一府三縣,其中臺灣、鳳山兩縣
大致以二仁溪為界,
本區恰位於臺鳳兩縣交界,因此西北部的文賢里歸臺灣縣轄,
東南的長治里則隸屬鳳山縣。
由於清初臺、鳳、諸三縣界的劃分不當,造成整個文賢里
橫跨於二仁溪南北兩岸等種種問題,形成行政上的不便,為解決
此一問題,乃於雍正9年(1731)重新調整臺鳳兩縣的疆域,
以二層行溪河道為界線,將文賢里二圖的溪南部分併入鳳山縣。
至此以後直至清末,地方行政界線未曾改易。
明治42年(1909)12月,臺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第7度調整地方行政區域,除將原有20廳廢和為12廳,廳下
仍置支廳外,其下再設區、里、庄三級地方行政體系,
其中新設的區為以前的一里或數里合併,
為日後鄉鎮範圍的雛形。
本區當時為臺南廳阿公店支廳轄下的圍仔內區和大湖區,
其中圍仔內區轄區為原來的文賢里,並併入原屬臺南廳下文賢里
的茄萣仔庄(包括白砂崙、頂、下加冬等三部落),區長役場
設於文賢里圍仔內庄;
大湖區的轄內則為原來的長治二圖里,
區長役場設於長治二圖里大湖庄。
大正9年(1920)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再度調整行政區域,
長久使用的「里」全部廢除,改廳為州,支廳為郡市,區則改為庄,
並且大幅更改臺灣的舊地名,
是時本區屬高雄州岡山郡,鄉內原設的圍仔內和大湖兩區,
則合併成一庄,庄名以兩區區名各取一字,合為「湖內庄」,
庄役場設於圍仔內,
這是本區疆域的首次具體成形,
也是本區區名的起源。
湖內區劉家社區是個典型的血緣集村聚落,
全村9成以上都是劉家後代子孫,
劉氏家族源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九都積善里白崑堡充龍社,
開台祖二政公於1664渡海來台,定居於鳳山縣文賢里月眉池廊邊庄
(今湖內區文賢里),育有三子,
長房定居於湖內區文賢里,二房移居梓官區赤崁,
三房移居湖內區劉家里。
過去村子以養殖鰻魚為大宗,
目前則以虱目魚、白蝦以及吳郭魚為主。
劉家百年來幾乎都以養殖產業為主,
大規模工業性開發的建築與設施較少,
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厝。
劉家村內會發現三棟古樸的百年紅磚老屋。
目前這三棟古厝,一間為現任里長所居住,
一間為前區長所擁有,另一間則無人居住。
這裡的古厝都是由早期臺灣製的紅磚砌成,
每戶面積約有百坪,民眾可在外拍照,
感受古厝內沉澱百年的人文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