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俱樂部 Brick Yard 33 1/3」佔地約900坪,前身稱作「草山青少年俱樂部」,
冷戰時期因為大批美軍駐台,特別建造提供娛樂社交聯誼使用,
美軍撤退後,曾被改建為太平洋聯誼社,沒多久也歇業,隨後荒廢將近10年,
直到近期由台北市文化局委外招標,吸引鈺德科技參與老屋文化運動競圖,
委託黃巢設計團隊設計,前前後後耗費超過兩年時間,
讓這間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重新再生。
設計團隊在保留主要建築外觀和結構下,進行空間規劃和修復,風格為鄉村混搭與工業風;
除了運用部分原場地材料進行再生利用,包含橫樑、磚造牆柱以及復古地磚,
呈現歷史空間原有姿態……..
幾個區域仍有進行大幅度改裝,例如早期的游泳池因為不堪使用,
乾脆改成擁有舞池的特色吧檯;過去擁有自然湧泉的區塊也變成展演空間;
餐廳部分改以大片落地窗,增加光線明亮度,也活化建築歷史痕跡。
建於1950年代,為安置前來協防台灣的美軍及其眷屬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主要群聚在陽明山山仔后和文化大學旁,佔地約14公頃,共有150棟美式住宅。
1978年台美斷交後,駐台美軍陸續撤離,閒置房舍由台灣銀行接管並開放部份住宅
出租為民居,並於2008年登錄為文化景觀。
2013年開始,台北市文化局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便將部份陽明山美軍宿舍納入,
透過官方平台媒合,藉由民間之力,在保存原有建築的外觀、結構、功能的前提下,
為老建築注入新活力。
當年在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中佔地最大、用途也最獨特的「美軍俱樂部」,
也就因此展開其重生之路…….
整個俱樂部以三合院形式分成8個區塊,包含回顧建築過往的歷史展示區、擁有黑膠唱片
的試聽區(據說還有美軍在台時期的黑膠唱片)、提供美食餐點的餐飲區、泳池變舞池的酒吧區、
舉辦論壇講座的展覽區、可小型live演出的舞台區以及販賣紀念商品的文創區等,
中間戶外還有露天水池廣場,水面倒映出紅磚紅瓦,
搭配四周山景環繞,彷彿置身國外度假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