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858.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清乾隆二十三年,有眾番社獻嗄嘮別(Haraube)義塚(台灣文獻)。

根據相關的專家的見解,義塚為陳悅記獻地,供一般民眾埋葬先人之用。

DSC08852.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53.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54.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陳悅記在前清與日治時期在關渡地區擁有廣大的土地,現在的關渡埔頂地區,

在當時人煙稀少,土地貧瘠不適合耕作,該地區缺乏水源,地處荒涼,但是視野絕佳。

義塚就在嘎嘮別社附近的小山丘(屬於小八里坌社),與嘎嘮別社相連,

就是現在的竹圍國小自強分校附近及馬偕護校一帶。

DSC08856.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57.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58.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因北淡公路的開發,大部分的墓園已經遷移,

依地理位置,關渡屬北投社,但山北屬於小八里坌社(今竹圍)但其後亦出現嘎嘮別社、

嘎嘮別庄之名稱。

DSC08858.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59.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自關渡口之山叫關渡山或嘎嘮別山,均屬平埔族人所有。

族人獻地作為公墓,稱「嘎嘮別義塚」,

位於今關渡捷運站隧道上方之大片山崙上,

據陳應宗老師調查現在還許多的清代古墓存在 ………..

這當中有一座陳鉅宥的清道光年間古墓,是規模最為大的。

(ps : 在關渡師營區內,另有一座清嘉慶年間,四品大官許世英夫人詹氏之墓。)

DSC08871.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70.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75.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此墓燈號為鑾井,墓碑上刻著 :

清 鉅宥 陳公壽藏。道光甲午肇秋  允立 光贊 清檀 自在 預立。

經搜尋資料 :

此乃三重大竹圍地區陳姓之祖墳。

DSC08861.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DSC08860.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陳井地名的由來有一則故事:

南宋末年,同安馬巷 (馬鑾,現屬杏林區)名士陳太源,抗元失敗,受元兵追緝,

為恐被查出,遭受滅門之禍,便令四個兒子逃散分離,

逃散前約定:無論逃到何處定居,都要在井欄上鐫刻陳井字樣,

並以陳井為地名,以後好相認。

於是,他帶次子陳武和幼子陳烈逃到灌口隱居,他的長子陳文則遠遠逃到海南島,

他的第三子陳英逃到漳浦濠潯(今官潯),地名陳井。

DSC08868.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廈門市同安灌口是交通要道上的重鎮,

陳太源的次子陳武和幼子陳烈在那裏傳下眾多後裔,

建立陳井十五社。

 

DSC08873.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72.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明末清初,灌口為鄭成功反清複明基地之一,鄭氏渡海收復臺灣時,

很多灌口籍的將士跟著,其中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即是灌口人。

清雍正、乾隆年間,由於解除海禁,陳井人大量遷往臺灣。

現在臺灣的臺北、三重、漳化、雲林、嘉義等地都有陳井的後裔……..

 

鑾井的堂號,是因「鑾」與「陳」台語音類似,

將陳井訛音為鑾井。

(也可能與馬鑾有關 ?)

DSC08863.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69.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原藉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二都陳井大社鑾井祖安鐵芸堡,因以鑾井為燈號。

十六世祖將當公諱增升係十五世祖弼公諱炳晧之子,清乾隆年間 (年次不詳) 因妣早逝攜四子

與族人同舟渡台,舟中因族人無後求公出嗣一子,公答應以四子過為其嗣子,上陸後

族人即攜子往南而去未再有往來。

DSC08864.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DSC08865.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DSC08866.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將當公則攜三子落藉於台北廳北路淡防分府上淡水內港興直堡三重埔庄 土名大竹圍,

即現今之新北市三重區大同北路、正德街一帶,

其後子孫繁衍,四處遷徙分布全台……..

 

 DSC08862.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DSC08867.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DSC08874.JPG - 關渡  鉅宥陳公壽藏

 

陳將當生於雍正7(1729),卒於嘉慶10(1805),為攜子渡海來台的開台祖,

共育有三子 : 長子 陳賽 (鉅報)、次子 陳陀 (鉅良)、三子 陳蜜 (鉅宥)。

陳蜜,生於乾隆34(1769),卒於道光14(1834)

是陳將當的三子,算是十七世祖( 鉅字輩)

 

此地距三重有些距離,見塋於此;

可見此地貴為風水寶地……..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