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松區,舊稱「鳥松腳」,前身「鳥松鄉」,
位於高雄市西南部,北鄰仁武區,東鄰大樹區,
南接鳳山區、大寮區,西鄰三民區。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設立鳥松庄而改稱鳥松,
劃歸高雄州高雄郡管轄;1924年,高雄郡改制為高雄市,
改歸鳳山郡管理,是當時鳳山郡下面積最小的庄。
戰後改設高雄縣鳥松鄉。
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
高雄縣市合併,改稱為高雄市鳥松區。
坔埔山又名尖山嶺、坔埔尖山,位於鳥松區坔埔、大竹、
華美里之間,由許多小丘稜組成,呈南北狹長型,
約1.5公里長的山區,路線四通八達。
此地自古為尖山範圍。
赤山里、赤山區範圍較今鳥松區大,還包含了鳳山區北部
跟三民區東側(寶珠溝以東,明誠路以南)。
改制鳥松庄時南側(即赤山)改劃入鳳山街,
所以不再使用赤山之名,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坔埔。
「坔埔」相傳在康熙年間由十八個姓氏來此入墾,
因當地土質含水量及高,不僅鬆軟且泥濘,先民在耕作雙腳
常陷入其中而得名,地方主要的大姓為陳、謝、林、邱和鄭姓。
高市府加速建設捷運黃線,進入綜合規劃及環評階段,
並展開用地取得,其中位在鳥松區的主機廠,須遷建第3公墓,
遂陸續辦理查估並予遷葬。
遂走訪鳥松第三公墓,
希望在起掘遷葬前記錄一些古墓,
其中不乏精彩的墓園建築及裝飾藝術者,
如鳳山仕紳王山東之先祖王廣南夫人之墓,
就是形制優美的紅磚墓,
上有細膩的磚雕和彩繪磁磚。
按: 王山東,晉江人,前清秀才,咸豐年間父子來臺,
所在大竹里鳳山市街火房口四一五番地,與林靜觀及
《鳳山采訪冊》主編盧德嘉同為鳳儀書院董事,
大正八年(1919)時資產金拾貳萬元,
為鳳山城內重要之紳商。
明治二十九年(1896)王山東與丁緝寧捐贈
東京盲啞學校維持金二十圓,因捐金獲總督府褒狀表揚,
明治32年(1899)獲總督府頒授紳章,
明治四十二年(1909)擔任鳳山地方稅調查委員、
明治四十三年(1910)與尾越悌輔、盧德祥、林靜觀、
陳雨臣、張子梧、王志、周啓仁、侯旺、王居、顏勝、
林為座、白珪、盧遠、劉禮臣、王兆麟、林水生、陳少山、
簡日新、林天賜等籌設「山之計設勸業株式會社」、
明治四十四年(1911)日人治臺後各地斷髮蔚為風潮,
鳳山城內與當時區長林靜觀、廳參事盧德祥率先斷髮,
大正元年(1912)成立養蠶組合,
大正二年(1913)與盧德祥聯手出資競逐打狗座業權未果,
大正六年(1917)擔任公共埤塘曹公圳組合會議員、臺灣鳳梨
罐詰株式會社監察役,
大正八年(1919)與李汝福、盧仁度等發起成立
「有限責任鳳山共進會信用組合」。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治臺初期,
部分臺人為躲避戰亂或不願接受日本統治因而遠渡至中國,
鳳山城內盧德祥當時也是因為此一因素而暫居於廈門蘇厝埕、
漳州東鋪頭,再到鼓浪嶼,後因日本政府歸籍令期限將至,
因此在仕紳王山東、街長陳少山等人上書保薦下回臺,
初將戶籍暫籍於王山東宅。
由前述資料得知,王山東其先祖為王廣南,
此墓的王門盧氏即王廣南的夫人;
該墓主人有例封宜人之銜,按例為五品官的夫人。
是否意味著王廣南有五品官銜 ?
而此盧氏又是否與系出盧德祥家族 ?
王山東又是何等關係 ?
這些在墓碑上
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因應都市計畫、街區改正
在臺的推行,包括鐵道以及大量官舍的興建,日本人帶來了
更為現代的煉瓦技術,更由於交通機具的不斷進步,使得煉瓦事業
成為當時的一種熱門行業,
許多的名家仕紳無不相繼投入製磚領域,
也因而造就了高雄近郊有很多漂亮的磚造大墓,
有的還刻意使用上「磚雕」這類的裝飾技巧,
甚至還用上不同造型、尺寸的紅磚
來拼貼吉祥圖案……
該墓可說是整個鳥松第三公墓墓區當中
腹地最為廣敞,也是最為精美的古墓……
原本以為此墓業已隨清塚而遭到毀去,
然查看近日衛星空拍照片,
此墓似乎被
完整地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