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143.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在臺灣的傳統漢人社會中,「庄」、「街」、「城」為三種不同的聚落類型,

由於早期臺灣的地方治安不佳,庄與庄間常會彼此尋求同盟,形成所謂的「聯庄」組 織。

在傳統的鹿港街外圍便同時分布四個聯庄組織,

DSC01128.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29.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30.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分別為「頂十二庄」、「許厝埔 十二庄」、「同安寮十二庄」及「五庄會」。

在這四個聯庄組織當中,又以許厝埔十二庄與鹿港街的關係最為密切……

DSC01136.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37.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58.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清治初期的許厝埔雖曾由漳州人許祐德開墾過,

然而日後因為族群械鬥的原因, 已全部轉變為由泉州府晉江縣的瑤林石龜許姓散居的十二庄,

因此,早期的許厝埔十 二庄係奠基於同為許姓宗親的因素而聯結,

DSC01133.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56.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32.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今日的許厝埔十二庄則形成「山仔公」及 「廿公」兩個主要的祭祀團體,

並以鎮符為境內一年一度的聯庄大事,

藉以凝聚許厝 埔十二庄社群的認同感與向心力

DSC01139.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34.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35.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瑤林許氏居住石龜,原來該村有王、陳、劉、羅、蔡、花12姓,

後逐漸他移,到明代中期只剩許氏和少數王氏。

早期往臺的許氏族人比較集中地居住在彰化、鹿港、諸羅 (嘉義)一帶,並形成許厝埔地名。

 

DSC01155.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43.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現鹿港三大姓黃、許、施,有許多許氏是瑤林一派的傳裔。

而蓬山、後花派衍臺的亦多。

DSC01148.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44.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DSC01154.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晉江許氏多以唐侍禦許愛為人閩始祖。

許愛人閩,先居瑤林 (今晉江龍湖楊林村)

後嫌其地褊狹,徙居丁亭鄉,即今石龜村。許愛生三子,長日達,分支蓬山;次日川,分支浯坑、

可慕等鄉(即西花派);三子泮,世居石龜 ( 即瑤林派 )

DSC01151.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53.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52.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光緒戊子年葭月  皇清顯考  誥授奉政大夫  號果毅  許公塋域 )

位於鹿港東勢巷一帶的奉政大夫古墓,

即末代武進士許肇清父親之坟。

DSC01145.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DSC01146.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按 : 許肇清(18561900 字濂舫,鹿港人,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武舉人、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武進士,為台灣末代武進士。

是年中日戰爭,清廷戰敗,遂割臺澎予日。翌年日軍侵臺,肇清率鹿港義軍赴敵,

比至山麓而義軍已失敗傾覆。知大勢已去,難以有為,乃撤返鹿港。隨即攜眷內渡。

五年後卒於晉江縣故里,年四十五。

DSC01147.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42.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41.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彰化鹿港民俗文物館內展有士紳服飾、婦女服飾、三寸金蓮、

老式手搖裁縫機等,右側八角形衛塔內,則典藏許肇清進士清末巡街 牌、

許家關公大刀等文物。

 

今鹿港景福里內的許氏宗祠「東華堂」(臨近三商百貨 ) ,

據說就是臺灣末代武進士—  許肇清的故居……..

DSC01149.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DSC01150.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DSC01140.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許麒麟,字星秀,諡號果毅。

奉政大夫為正五品散官銜,應是襲其子之蔭而封官。

DSC01157.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DSC01131.JPG - 鹿港  誥授奉政大夫  許果毅墓

根據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所出版的「人物鹿港」一書中

提及在墓前有一壬午舉人的界址碑,

因造訪前未知此訊息,加上草長湮滅,並未記錄及此。

 

近日又聽聞此墓已片瓦不存,

不知是否屬實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