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下廖庄地名根據地方長輩口述,舊地址叫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廖厝,
光復之後才改成現今的下廖庄。下廖開發比較晚又不屬於宗親式聚落,只有幾戶人家,
以2戶陳姓大戶為主,務農為生,跟當時的東廖、旗竿、合稱三腳廖。
此處路邊有一道光年間古墓,
墓主人是為許氏三十二世祖許世篤 ……
康熙五十六年以前,已有商船到港載運芝麻、粟、豆,似乎雍乾之際逐漸形成,
乾隆六年時,已有鹿仔港街為「水路碼頭,穀米聚處」。
其實鹿港尚屬島內通商港口,未能對大陸直接貿易,鹿港船隻必取道台南鹿耳門出海。
乾隆四十九年前,不顧禁令,許多商船直接往返廈門與鹿港,販賣米穀,運往大陸銷售,
在禁不勝禁的情勢下,乃於乾隆四十九年開放鹿港與福建蚶江口對航。
從此,鹿港對大陸貿易急劇發展。
道光時期堪稱為鹿港郊的全盛時期,
道光二十年修成的《彰化縣志》描寫當時鹿港「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
泉、廈郊居多,舟車輻奏,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
鹿港可稱為全台第二大港市。
史料記載:
清雍正年間(1720)有漳州人許祐德向官府請墾,並招來漳州籍佃戶,開墾了鹿港街東側一帶,
隨著許祐德來台開墾的族人,以許姓為多,乃群居現今福興鄉橋頭村附近,稱為「許厝埔」,
後來一直擴散到鹿港頂厝、海埔,及昔為鹿港街區之郊區的番婆村,自成一格。
晉江許氏多以唐侍禦許愛為入閩始祖。
許愛人閩,先居楊林 (今晉江龍湖瑤林村),後嫌其地褊狹,徙居丁亭鄉,即今石龜村。
許愛生三子,長日達,分支蓬山;次日川,分支浯坑、可慕等鄉 (即西花派 );三子泮,世居石龜 (即瑤林派 )。
( 道光甲辰年菊月 皇清顯考三十二世祖 世篤許公墓 )
清治初期的許厝埔雖曾由漳州人許祐德開墾過,然而日後因為族群械鬥的原因,
已全部轉變為由泉州府晉江縣的瑤林石龜許姓散居的十二庄,
因此,早期的許厝埔十 二庄係奠基於同為許姓宗親的因素而聯結。
今日的許厝埔十二庄則形成「山仔公」及 「廿公」兩個主要的祭祀團體,
並以鎮符為境內一年一度的聯庄大事,
藉以凝聚許厝 埔十二庄社群的認同感與向心力。
(三十二世顯妣 懿順許媽謝氏墓 )
此墓刻著三十二世祖的頭銜,燈號為蓬山;
顯然是從許日達開始推算的。
地緣上推論,
應該就屬許厝埔一帶許姓的祖墳吧 ?
其一旁另有其夫人謝氏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