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彰化縣志》記載:「鹿仔港,煙火萬家,舟車輻輳,為北路一大市鎮。
西望重洋,風帆爭飛,萬幅在目,波瀾壯闊,接天無際,真巨觀也。」
繁華熱鬧,盛極一時,後來因河道淤塞,漸漸淤積成沙丘地。
鹿港港灣外原有一座浮嶼,名叫「烏魚寮」,為鹿港鎮立圖書館一帶,
港灣可延伸到日茂行前,經泊仔寮、新宮口、埔頭、瑤林、九間厝、後宅、車圍、
頂菜園、下菜園,最後到鹿港地藏王廟一帶。
鹿港港灣在道光年間已經嚴重淤積,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鹿港龍山寺時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
得靠小船過去接駁建材,咸豐與光緒年間經歷濁水溪氾濫後,鹿港港灣與烏魚寮間的航道日漸縮小,
到日治時期已成為港溝,明治三十七年(1904)的臺灣堡圖上已將此處註記為「鹿港溪」。
清道光十年,鹿港大街街衢縱橫,大街長達三里。以泉、廈郊商居多。
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最盛時期,泉郊所屬商號達二百餘家。
但盛極一時的八郊,到 日據初期明治中葉以後,因港口淤塞,貿易衰落 。
明治年間,鹿港行郊乃僅剩泉郊、南郊、 郊、油郊、市郊、染郊等六郊。
至日治時期的大正初年,米商另組織「米穀組合」,又稱為稻米郊。
其中日治時期主要貿易商為:
大和行﹝辜顯榮經營﹞、謙和行﹝米商,許氏經營﹞、黃慶源﹝米商﹞、德和行﹝米商,黃氏經營﹞、
東成行﹝材木商,李氏經營﹞、李晉和﹝麻商﹞。
位於菜園的金銀廳,正是黃慶源商號昔日招待賓客之處……..
金銀廳興建於1935年,是鹿港著名八景十二勝之一,人稱「金廳迎喜」。
金銀廳建築型式為中部地區少見之外廊式建築,亦是日治時期台灣中部地區富商宅邸的典範,
往昔名流匯萃,經常舉辦文藝聚會、攝影沙龍,為鹿港重要歷史記憶場所之一。
日治時期鹿港第二富商「黃慶源」街屋,去年3月10日被怪手一夕間夷為殘瓦破礫,
震驚全鎮,也讓其後方的「金銀廳」,再浮出人們的記憶並串連搶救,文化局已緊急列為暫定古蹟,
保鹿運動協會也發動民眾前往關注,並發起全民募款保存計畫。
文史工作者林俊臣指出,金銀廳是黃禮永兒子黃秋兄弟替母親祝壽而建。
落成於昭和10年(1935) 的金銀廳,可說是昔日鹿港菜園大家族黃慶源商號的後花園。
碾米事業致富的黃家在地方有相當的名望,
當時在鹿港有主持了重要的天后宮整修工程。
在整修過程中鋒芒畢露的年輕木作匠師李松林也受邀參與金銀廳的設計與建。
李松林以簡約的線條美學刻畫傳統漢吉祥圖騰,精湛的手藝揉合中西方元素,
為金銀聽打造了一座華美格扇,
這座格扇正面貼金,平時祝壽喜慶用、反面貼銀,喪禮用,
因而得名「金銀廳」。
金銀廳的殖民地外廊格局是中部地區少見的建築形式,重簷歇山式的屋頂與融合了中式、
日式與西洋式元素的室內格局更顯出金銀廳作為名門宅邸的恢弘氣勢,這座美麗的廳堂後來
也成為鹿港地方重要的藝文沙龍,攝影家許讀、許滄澤父子於此留連,
黃家後代並於此經營出版事業,六零年代所發刊的時代雜誌中文版(TIME),
更開啟了鹿港連結世界的資訊渡船口。
隨著家族的式微與沒落,金銀廳自此沉寂了數十年,
這塊廣大土地的所有權也悄悄的進行了變賣與移轉。
金銀格扇古雅莊嚴、燦然奪目,翻轉開闔、通透變化的奇巧機關,
曾被傳頌一時。歷經了竊盜、破壞之後,一度被寄放鹿港民俗文物館保存,後被追回,
格扇被支解拆卸成數十塊構件,流離陰暗庫房15載。
鹿港金銀廳為鹿港十二勝之一,104年3月30日本府因接獲民眾提報該建築有可能
而立即明顯之重大危險(遭受拆除),故依「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成立暫定古蹟小組進行審查,
並同意列為暫定古蹟,在經過多次召開「彰化縣政府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討論後,
考量其具歷史文化、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等價值,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
( 金銀廳舊照 )
惟事隔多年,雖已定為讚定古蹟,金銀廳依卻然荒廢,
也看不到重現風華的一線曙光……..
透過網友的分享,大抵知道金銀廳目前之狀況。
也只能期望政府當局能夠
有所作為。
(ps : 內部照片擷取自網路 )